首页
艺讯
看展
节目
艺课
艺库
专题
何以文明
下载APP
返回央视网>>
  • 诗画中国
  • 中国考古大会
  • 美术里的中国
  • 荣宝斋
  • 古韵新声
  • 如果国宝会说话
  • 国家宝藏
  • 一日一字圣教序
  • 书画游学课
  • 牛爷爷的书法
  • 博物馆说
  • 书画百科
  • 国宝讲坛
  • 艺林春秋
  • 2025央博新春云庙会
  • 万福送万家·2025春联征集
  • 何以文明大展
  • 千年文脉 海上丝路
  • 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

网页

网页 视频
热搜榜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使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 微信 QQ 新浪 支付宝

沉浸式漫游文明现场,近距离探索文物之美,
亲身体会“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指导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
央视网
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礼出东方”焦家遗址探源指南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二里头遗址探源指南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上线
  • 视频
    【新闻联播】科技复原约6300年前的红山文化龙形蚌饰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探源指南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石家河遗址探源指南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荆声玉振-石家河”遗址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陶寺遗址探源新手引导视频
  • 点播
    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直播回放
  • 点播
    何以文明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宣传片
  • 视频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石峁遗址探源新手引导视频
  • 视频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殷墟遗址探源新手引导视频
  • 新闻
    [新闻联播]总台“何以文明”数字艺术大展启动
  • 新闻
    [朝闻天下]总台“何以文明”数字艺术大展启动
  • 回看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文化艺术大展”启动仪式
  • 回看
    彭健明:“央博”用数字化方式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和探源中华文明
  • 回看
    王巍:“何以文明”大展将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 回看
    过彤:“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文化艺术大展”项目介绍
  • 视频
    “何以文明”大展主题宣传片
  • 视频
    十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遗址保护单位代表祝福视频
  • 视频
    “央博”复原良渚文明遗址场景短片
  • 【新闻联播】5月27日,总台“何以文明”数字艺术大展正式上线

    2023年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 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喀山举行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之际,当地时间10月22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联合主办的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喀山举行。与会嘉宾共同见证总台“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俄罗斯特展启动。

  • “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新加坡特展开幕

    当地时间10月19日,由总台亚太总站联合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新加坡特展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 “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亚特展开幕

    当地时间8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洲总站、埃塞俄比亚文物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和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埃塞俄比亚特展在位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国家博物馆开幕。

  • “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卢克索特展启动

    当地时间8月1日,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埃及卢克索博物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卢克索特展在卢克索博物馆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埃及卢克索省省长伊马拉共同见证特展启动,并就文化、旅游、媒体等领域互利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 喜报!“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入围CHCD2024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

    2024年7月16-19日,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24)在京举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简称“央博”)制作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入围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

  • 总台“央博”“何以文明”大展第一季完美收官

    6月8日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总台“央博”推出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第一季十个遗址全部上线。大展融合星际漫游和古今穿越的构思,彰显中华文化“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研究主导思想。

  • “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国特展成功举办

    当地时间6月8日到9日,由总台欧洲总站联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国特展在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成功举办。活动期间恰逢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正所谓“浓浓粽叶香,暖暖端午情”。

  • “何以文明”大展焦家遗址上线!

    约5300-4600年前,在现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焦家地区,生活着一个大型聚落。从发现遗址到数次发掘,前后历经几十载光阴。遗址中发现了夯土城墙、壕沟、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焦家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 云游焦家遗址,一篇攻略全知晓!

    焦家遗址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年代距今约5000多年,考古发现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内的诸多高等级设施,出土玉器、白陶等礼仪用具,为黄河下游地区重要古国遗存。

  • “礼出东方”在焦家遗址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一场关于焦家遗址的沉浸式体验全新开启!“央博”数字平台在“何以文明”大展中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复现陶背壶、彩陶罐、黑陶高柄杯、白陶鬶等10件珍贵文物。

  • 礼制先河!在焦家遗址回望文明之光

    提起山东省,或许很多人会想起泰山之顶一览众山小的旖旎风光,“有朋自远方来”的孔孟之乡,又或是影视剧中常常念起的“大明湖畔”,但若将视线转移至济南市章丘区,一躬一铲拨开沉积的厚土,黄河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焦家遗址”映入眼帘。

  • 五千多年前的“山东大汉”带你走进焦家遗址!

    每当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联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这样的字眼,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焦家先民的身高就已如此高大伟岸。跟着焦家古国首领一起走进焦家遗址吧!“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焦家遗址等你来!

  • 穿越的大禹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继续启程,“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已经上线,现在进入“二里头遗址”就可以解锁非玩家角色(NPC)——大禹王!

  • 玩转“二里头”,“华夏主脉”互动攻略!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上线“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这座传奇都邑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成组青铜礼器)和铜镶玉(石)制品。让我们走进“华夏主脉-二里头”,跟随攻略玩转二里头吧!

  • 探索“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十件核心文物

    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重要都邑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它若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述华夏文明肇始阶段的辉煌序言,也为后世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历程提供了珍贵史料。

  • “何以文明”大展二里头遗址正式上线!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继续启程,正式上线“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

  • 这个遗址有多项“中国之最”

    有一个听起来平平无奇却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耀眼的名字,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之最”,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不断向前推进,它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 探秘攻略速递,带你游遍凌家滩!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再启征程,正式上线“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央博”数字平台还原的凌家滩遗址有哪些好看、好玩的?我们一探究竟!

  • 凌家滩古国巫师在这里等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再次开启“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我们一起进入凌家滩遗址解锁“何以文明”大展凌家滩遗址NPC——凌家滩古国的巫师。

  • 在“凌家滩遗址”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年代距今约5800~5300年,考古发现大型祭坛和大批高规格玉礼器(璜、璧、瑗等)、玉鹰、玉人、刻纹玉版,标志着原始氏族社会由神权向王权过渡。凌家滩遗址与红山、良渚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器中心”。

  • “何以文明”大展凌家滩遗址上线

    江淮水乡,太湖山侧,先民曾在这里创造出怎样的史前文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上线“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

  • 从普通村庄到中华文明起源重要遗址的蜕变......

    这里,本是一个普通村庄,考古专家们却从这片土地上发掘出上千件玉器,其高超的琢制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无数研究者为之着迷......这就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

  • 探索“崇龙尚玉——红山文化”的十件核心文物!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最知名的考古学文化,其中,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发现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丰富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已经发展到古国阶段,为揭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 时空旅行者们,来红山文化听听我们的故事

    想听红山部族首领给你讲述关于红山古国的故事吗?他在“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中等待你的到来!

  • 请查收这份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畅游指南!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建平、凌源一带。考古人员在这里先后发现了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重要遗存,并发掘出诸如玉猪龙、泥塑人像、玉人等大量精美文物。这一系列考古成果为探索中华文明之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 这一遗址让中华文明起源纵深推进约五六百年

    牛河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其发现与发掘极大丰富了红山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国文明起源特征的核心内容之一。

  • “何以文明”大展红山文化上线!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那么,“何以文明”中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哪些亮点呢?

  • 时空旅行者们,石家河城主在等你来做客

    在“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石家河遗址中,解锁非玩家角色(NPC)主形象——石家河城主,我们一起跟随城主走过最繁华的城中心,去到城主家做客,聆听这座古城的故事。

  • 云游石家河遗址,攻略全知晓!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石家河遗址持续时间长,距今约5900-3800年,经历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后石家河文化4个发展阶段,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

  • 在“荆声玉振——石家河遗址”中探索十件核心文物!

    借科技之力复现文明发轫之地,在“何以文明”大展中“聚首”石家河遗址的十大核心文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为中华文明何以伟大、何以不朽持续作答!

  • “何以文明”大展石家河遗址上线!

    3月1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再启新程,正式上线“荆声玉振”石家河遗址!

  • “中华第一凤”从这里飞出!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距今约5900-3800年,遗址由内城、城壕、外郭城构成,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曾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

  • “走吧!我带你好好看一看伟大的陶寺古国!”

    “您好呀,时空旅行者!”解锁陶寺遗址非玩家角色(NPC)——陶寺古国大祭司的女儿在这里等着您,与先民对话,沉浸式地进行文明体验。

  • 走进古文明:陶寺的十件核心文物!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在“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中,有哪些核心文物值得一探究竟呢?

  • 来“尧都平阳”追寻一次太阳初升!

    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央博”数字平台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点亮满天星斗,在“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中同寻中华文明之源!

  • “何以文明”大展陶寺遗址上线!

    最初的中国,在哪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继续征程,正式上线“最初中国”陶寺遗址!

  • 来看看“最初的中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再启新程,继良渚、殷墟、石峁、三星堆遗址后,重磅推出“何以文明”陶寺遗址大展,带领用户沉浸式地感受“最初中国”——陶寺遗址的魅力。

  • 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主持发布会。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日本特展在东京启动

    12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日本特展在东京启动。“何以文明”全球巡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

  • “云”游三星堆!场景游戏全攻略!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简称“央博”数字平台)展开了对三星堆遗址的探索。这座古蜀王国有着怎样的美景等待你去欣赏?又有怎样的惊喜等待你去发现?

  • 速来围观!蜀王正在三星堆等你

    三星堆蜀王,是“央博”数字平台推出的三星堆遗址非玩家角色(NPC),其体现了数字化手段探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旨在让用户可以与蜀国先民对话、互动,更加沉浸式地进行文明体验。

  • 走进古文明:三星堆的十件核心文物!

    三星堆遗址出土上千件珍贵文物,揭示的青铜文化引起轰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文化面貌十分特别,却又与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古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是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朝闻天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发布

    11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央视网承办、三星堆博物馆协办的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发布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 【中国新闻】总台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发布

    11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央视网承办、三星堆博物馆协办的何以文明“古蜀之光——三星堆”上线发布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 开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文明”万国宫特展举行

    当地时间10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联合主办的“何以文明”万国宫特展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

  • 走进古文明:石峁的十件核心文物!

    站在石峁遗址的土地上,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呼唤。石砌城垣诉说着古人的智慧,珍贵文物为我们打开通向过去的时光之门。 何以文明岛诚邀您踏足这片神秘的土地,亲身探寻更多珍贵文物的故事,解读历史的密码。

  • “何以文明”大展石峁遗址上线!

    “中国文明的前夜”是什么样子?“央博”数字平台“何以文明”大展再启新程,正式上线“王者圣城”石峁遗址!雄踞在苍穹之下的石头之城藏着哪些秘密?“石破惊天”般的横空出世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哪些意义?透过石头的缝隙,我们一起探索答案!

  • 了不起的神秘都邑!

    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的见证。陕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它被誉为“石破天惊”式的考古发现,并入选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等你很久了,时空旅行者”

    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大展的殷墟遗址,就可以解锁殷墟遗址非玩家角色——大邑商女将!不论身高、外貌、服饰、兵器……大邑商女将的诞生均有实物可依。她将带领用户探寻殷墟遗址的更多奥秘。

  • 殷墟游玩攻略在此,请收好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商邑翼翼-殷墟”中,用户通过“青铜器分类”“甲骨文识读体验”等小游戏,探索大邑商的文明密码。

  • 走进古文明:殷墟的10件核心文物!

    殷墟作为商王朝都邑,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殷墟考古发现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社会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物质证据。

  • 沉浸式游览商代都城——殷墟!

    商代的都城——殷墟是什么样的?殷墟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最大最重的青铜方鼎——后母戊鼎,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女性将军墓——妇好墓。几千年前,这座都城该是何等的繁荣?

  • “何以文明”大展殷墟遗址上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传承“中国百年考古梦”,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今年5月27日隆重推出“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继于良渚古城遗址启程后,“何以文明”大展正式上线殷墟遗址。

  • 商代晚期的都邑

    神秘的甲骨文、“国之重器”、绝无仅有的青铜文明,这些惊艳世人的考古发现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是殷商王朝都城,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是中国甲骨文的发现地,也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

  • 从殷墟到大邑商——展示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共同发布了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河南安阳博物馆“从殷墟到大邑商——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入选。

  • 荣登设计巅峰!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斩获“设计界奥斯卡”2023德国红点奖

    近日,备受全球瞩目的红点奖2023年度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央博“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凭借其思想+技术+艺术的创新融合设计和极具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在全球近万件参评产品中脱颖而出,斩获“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Red Dot Design Award)品牌&传达设计大奖!

  • 中华文明有多美?联合国里他们这样说

    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多重要?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地时间6月29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联合国特展”的开幕式上,到场的嘉宾给出了答案。

  • 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伫立在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遍布中华大地的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的脉络,突出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

  • [新闻联播]【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守护悠久历史根脉 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 “央博”与良渚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央博”APP“何以文明—良渚文明展”线下发布暨“央博”-良渚博物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良渚博物院举办。

  • 总台“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在京启动

    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并与嘉宾共同启动展览。

  •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何以中国”展览好比一部可以走入的沉浸式电影,文物是剧中的演员,讲述着中国故事,观众观赏每一件文物,随着剧情的发展,走过历史长河,认识中国。

  • [专家解读]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2002年春,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项目由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20多个学科,60多个单位的4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工程,到2022年5月,工程进行了整整20年。经过20年的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

  • [专家解读] 高蒙河: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高蒙河(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著名公众考古学家、博物馆策展人)。何以文明大展观众可在每个遗址时空穿梭中了解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伟大创造,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希望以这种全新的展览形式,让观众在虚拟游玩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了解我们民族从哪来、怎么来的问题,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

  • 出发!一起去文明的源头看一看!

    文明的长河如何流淌,夜空的星斗指引何方,“央博”即将开幕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将邀请万千用户一同飞临“何以文明”岛,寻找答案!

  • [探索·发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最为著名的标志之一

    “之”字纹是红山文化最为著名的标志之一。

  • [探索·发现]哈民遗址出土的丫形器与红山文化的丫形玉器形成鲜明对比

    哈民遗址出土的丫形器与红山文化的丫形玉器形成鲜明对比。

  • [探索·发现]赤峰市翁牛特旗意外出土的玉器拉开了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大幕

    赤峰市翁牛特旗意外出土的玉器拉开了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大幕。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考古学家们根据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将人类文明主要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其中石器时代又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那么,所处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当时的人类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书本旅行团前往凌家滩寻找答案。(《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 【跟着书本去旅行】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凌家滩曾出土过两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致的玉器竟多达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纹、独特的钻孔工艺,这些巧夺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后都深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了破译凌家滩的玉器密码,书本旅行团特别邀请到了凌家滩第二任考古领队吴卫红教授带领大家继续探秘凌家滩。(《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 【跟着书本去旅行】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艺术清单]安徽凌家滩遗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滩遗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兔年兔宝贝》以兔为媒,用文物说话,解锁各种关于兔子的知识。“玉兔老家凌家滩,年龄大约五千三”,一句话穿越时空,把大家带回到新石器时代的广袤天地,去探索古人与兔最早的缘分。除了生动的历史,还有有趣的百科知识,杂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这个兔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兔宝贝!(《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探索·发现]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 [探索·发现]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 《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自远古而来的风沙里席卷着先民的传说,变化了亿万年的沟壑里刻录着历史的年轮。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场不曾间断的旷世发现,陶器、玉器、刻划符号、墓葬......不断涌现的文物信息串联起时空,将人们带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遗址,解锁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探索·发现]红山文化和玉印结合 于晓光成功制出太阳神印章

    红山文化和玉印结合,于晓光成功制出太阳神印章。

  • [一槌定音]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考古学家们根据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将人类文明主要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其中石器时代又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那么,所处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当时的人类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书本旅行团前往凌家滩寻找答案。(《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 【跟着书本去旅行】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凌家滩曾出土过两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致的玉器竟多达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纹、独特的钻孔工艺,这些巧夺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后都深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了破译凌家滩的玉器密码,书本旅行团特别邀请到了凌家滩第二任考古领队吴卫红教授带领大家继续探秘凌家滩。(《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 【跟着书本去旅行】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艺术清单]安徽凌家滩遗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滩遗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兔年兔宝贝》以兔为媒,用文物说话,解锁各种关于兔子的知识。“玉兔老家凌家滩,年龄大约五千三”,一句话穿越时空,把大家带回到新石器时代的广袤天地,去探索古人与兔最早的缘分。除了生动的历史,还有有趣的百科知识,杂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这个兔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兔宝贝!(《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探索·发现]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 [探索·发现]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 《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自远古而来的风沙里席卷着先民的传说,变化了亿万年的沟壑里刻录着历史的年轮。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场不曾间断的旷世发现,陶器、玉器、刻划符号、墓葬......不断涌现的文物信息串联起时空,将人们带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遗址,解锁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考古学家们根据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将人类文明主要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其中石器时代又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那么,所处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当时的人类又是如何修建住所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书本旅行团前往凌家滩寻找答案。(《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7 长江流域的珍宝——初识凌家滩)

  • 【跟着书本去旅行】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为啥说凌家滩是个新石器时代的“藏宝地”?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凌家滩的68座墓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凌家滩的墓葬区里为啥没有人类骨骸?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凌家滩曾出土过两千多件文物,其中做工精致的玉器竟多达一千余件。神秘的八角星纹、独特的钻孔工艺,这些巧夺天工的神秘玉器背后都深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了破译凌家滩的玉器密码,书本旅行团特别邀请到了凌家滩第二任考古领队吴卫红教授带领大家继续探秘凌家滩。(《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618 长江流域的珍宝——玉器密码)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凌家滩“寻宝”大作战!看谁能“拔得头筹”?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凌家滩玉龙的“现身”有啥“神秘”故事?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凌家滩玉龙为啥能在众多玉龙中“脱颖而出”?

  • 【跟着书本去旅行】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凌家滩玉鹰的胸前为啥会有八角星纹?

  • 【跟着书本去旅行】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揭秘凌家滩玉人的神秘身份!

  • [我的艺术清单]安徽凌家滩遗址 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安徽凌家滩遗址,千年考古文化魅力。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探源凌家滩:令人惊叹的玉器工艺。

  • [超级新闻场]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探源凌家滩:文明的曙光。

  • 《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兔年兔宝贝》以兔为媒,用文物说话,解锁各种关于兔子的知识。“玉兔老家凌家滩,年龄大约五千三”,一句话穿越时空,把大家带回到新石器时代的广袤天地,去探索古人与兔最早的缘分。除了生动的历史,还有有趣的百科知识,杂技、舞蹈等精彩的表演。这个兔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兔宝贝!(《智力快车》 20230411 兔年兔宝贝 第二集:探索千年玉兔缘,解锁百科过大年)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彰显华夏玉文化 探寻中华古文明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彰显华夏玉文化,探寻中华古文明。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 体验玉文化 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体验玉文化,感受远古文明魅力。

  • [探索·发现]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 [探索·发现]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 《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自远古而来的风沙里席卷着先民的传说,变化了亿万年的沟壑里刻录着历史的年轮。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场不曾间断的旷世发现,陶器、玉器、刻划符号、墓葬......不断涌现的文物信息串联起时空,将人们带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遗址,解锁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探索·发现]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石家河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 [探索·发现]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上层社会和石峁集团存在着远程的贸易。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石家河遗址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源于66年前的那个夏天。

  • [探索·发现]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石家河遗址从考古工作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 《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自远古而来的风沙里席卷着先民的传说,变化了亿万年的沟壑里刻录着历史的年轮。一次跨越六十年的考古之旅,一场不曾间断的旷世发现,陶器、玉器、刻划符号、墓葬......不断涌现的文物信息串联起时空,将人们带入一座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古城。探秘石家河遗址,解锁你不知道的故事。(《探索·发现》 20200725 探秘石家河(上))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三星堆新发现》 20210323 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湖北天门·探访石家河遗址,石家河遗址:似曾相识的玉制神人头像;安徽马鞍山·探访凌家滩遗址:翻开五千年前的生活画卷;河南偃师·探访二里头遗址:多个文物显示,二里头文化影响三星堆;甘肃临洮·探访临洮县博物馆:古蜀或为马家窑文化南下迁徙形成。(《三星堆新发现》 20210323 2)

  • 《考古公开课》 20210822 古老的中国·湖北石家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是一座距今5900年到3800年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在这片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并确认了巨型史前城址、大型祭祀区、专业制陶作坊等。此外,遗址还出土了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玉器。石家河遗址是当时长江中游地区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史前文明中心。 (《考古公开课》 20210822 古老的中国·湖北石家河)

  • [新闻直播间]湖北 史前聚落新发现 石家河遗址古城考古确认内外城结构

    湖北·史前聚落新发现:石家河遗址古城考古确认内外城结构。

  • [新闻直播间]湖北 史前聚落新发现 石家河玉器:雕琢技艺精湛 地域特征鲜明

    湖北·史前聚落新发现——石家河玉器:雕琢技艺精湛,地域特征鲜明。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山东新闻联播]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开启第六次考古发掘。

  • [探索·发现]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考古队在焦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毁墓行为。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焦家遗址的墓葬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分化现象。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焦家遗址发现城墙和壕沟的迹象证明这里具备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探索·发现]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焦家遗址可能是当时一个早期国家的都城。

  • [探索·发现]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对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古人的寿命均比较短。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距今43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诞生了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古国。它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先进、文化繁荣,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它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遥想当年,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夯土建都、务实创新、和合万邦,为我们留下了“最初中国”的模样。 (《考古公开课》 20220529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它基本是和陶寺同时期存在的一座史前城址,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比陶寺古城大100多万平方米。考古迹象表面,石峁遗址也已孕育出早期国家形态,文明高度足以和陶寺媲美。 (《乡土中国》 20220529 陶寺村的秘密6)

  • [探索·发现]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陶寺北晋国墓地的大墓因积石坍塌对墓葬造成严重破坏。

  • 《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日,每年这一天,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村民都会献上一台惊险的舞狮表演。天塔舞狮,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鼓,是给它配曲的最佳乐器,几只舞狮要想登上29条板凳临时搭起的9米高的塔台,就必须听从鼓乐的指挥。早在4200年前,鼓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在了陶寺,考古学家们认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陶寺敲响了中华文明的先声。(《乡土中国》 20220522 陶寺村的秘密5)

  • 《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北京时间就是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出的。刘次沅,是国家授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他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将古籍记载的天文现象通过计算而复原,其中也包括历法和节气的记载。(《乡土中国》 20220515 陶寺村的秘密4)

  • 《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3900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考古公开课》 20220508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也是晋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其中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可以说是最轰动、也最有争议的一项,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陶寺观象台是用来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利用陶寺观象台,目前可以观测到24节气中的20个节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 (《乡土中国》 20220428 陶寺村的秘密3)

  •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褪去野蛮、随机与无序,是一群人产生共识,有了国家;4000多年前中华文化就肇始于汾河岸边这片丰腴的土地上,那些被洪水和严寒驱赶的华夏先民,幸运地发现了陶寺,他们在这里种植小米、制作陶器、兴建土木,度过了最难熬的岁月。 (《乡土中国》 20220427 陶寺村的秘密2)

  •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78年,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铲和手铲,翻开了厚重的黄土地,也开启了一段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农田下的陶寺被确认为距今4300年的文明遗址,比最早的王朝夏还要提前500年。 (《乡土中国》 20220426 陶寺村的秘密1)

  • [百家讲坛]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陶寺遗址的几大特点。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 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这就是“最初的中国”。

  •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地处晋南临汾盆地,距今约4300多年至3900多年。自1978年开始发掘以来,经过44年考古发掘证明,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舜时期的都城,陶寺人所创造的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做客现场为我们讲述。 (《考古公开课》 20221002 巍巍如天·陶寺故事)

  • 探源工程—高江涛《探源视野下的陶寺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

  • [健康之路]博物馆里话中医(一) 陶寺圭尺

    出土于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的这把圭尺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天文测量仪器。中医和天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人通过观天、观察日月五星,总结成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规律,然后运用在中医中,对养生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以来是逐水而居,所以在黄河流域发现墓葬或者文物并不是稀罕事。但是陶寺遗址却极为特别,从发掘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在继续发掘。这个遗址出土的精美的文物,更是震惊了海内外。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更多有关陶寺遗址的秘密。 (《读书》 20170612 陶寺·古人何所思)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发现石峁古城》,比较全面的展示了石峁遗址从1976年发现以来学界对于石峁遗址的深刻认识以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读书》 20170925 发现石峁古城)

  • 《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城,惊现于山峁之上,有人猜测这里就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级发现”?本期《探索发现》带你一起围观石峁遗址发掘现场的大小事。(《探索发现》 20181018 2018考古进行时 第三季 陕西石峁发掘现场)

  • [中国影像方志]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核心是“金字塔”状“皇城台”

    石峁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40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石砌城址,距今已有4300年到3800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 《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大约早在10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名叫榆林府玉的文物,据说这批文物在当时非常地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买手是高价收购,据卖玉的人说,这批玉器是来自于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村。(《国宝·发现》 20200117 石峁之谜 美玉迷踪)

  • 《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乐,最初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送达天听的手段。史前的乐早已湮没在数十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中,只留下几许神话与传说,谁也未曾想到在黄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的石峁遗存中,居然藏着改写中国音乐史的重大秘密。(《国宝·发现》 20200116 石峁之谜 太古初音)

  • 《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6年起,考古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墙体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了气势恢宏的石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在考古队员看来,叠压在东护墙北段上部这些石墙下的弃置堆积里,都是贵比黄金的史前遗物,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石峁先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国宝·发现》 20200115 石峁之谜 生生不息)

  • 《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四千三百年前,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之中,拔地而起的山峁之上,突兀而出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展现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度,这就是石峁。(《国宝·发现》 20200114 石峁之谜 王城之门)

  • 《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北纬38度33分,东经110度18分,中国黄土高原边缘,陕北的沟沟壑壑之间,有一座沉默了四千多年的古城,从2012年起,突然石破天惊地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史学界,这就是被誉为史前中国最大石城的石峁遗址。(《国宝·发现》 20200113 石峁之谜 石破天惊)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探索·发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器物上。

  • [探索·发现]二里头文化之前 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二里头文化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各种材质的龙形象。

  • [探索·发现]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应该与祭祀大禹治水有密切关系。

  • [探索·发现]3800年前 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3800年前,居住在二里头的人们为何如此喜爱绿松石?

  • [探索·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三官庙遗址的年代被锁定到了从二里头二期到四期。

  • [探索·发现]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发现了一件后来被称为“超级国宝”的器物。

  • [探索·发现]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代代考古人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二里头村夏朝遗址于2002年清理出了一件青铜铃,考古人员在对周边散落的绿松石片进行细致的清理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由于现场发掘干扰颇多,在转移到实验室深入清理后一组由青铜铃、绿松石片、玛瑙组成的龙形器物逐渐显露。(《探索·发现》 20220630 绿松石龙发现记)

  • [记住乡愁]二里头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多网格布局:发现“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 [河南新闻联播]记者探访 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记者探访:二里头遗址“上新”忙。

  • 《大地之上》第3集: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二里头文化诞生并逐渐向外辐射。

  •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9集: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二里头文化遗址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 [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爵。请问,以下哪些选项是青铜爵最可能的用途?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北京您早]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改变商王陵陵园格局。

  • [河南新闻联播]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聚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考古“圣地”再放华彩。

  • [新闻直播间]河南 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新探明两个隍壕。

  • 《甲骨王朝》第2集: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铜像的服饰和殷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新闻直播间]考古中国 问“道”殷墟 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考古中国:问“道”殷墟,三千年前晚商都城布局渐现。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本集主要内容: 1988年,安阳被列为中国七大古都,殷墟与甲骨文是最核心的元素,殷商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它浸透在安阳人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至今。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陈列着殷墟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的原模复制品,它的真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镇馆之宝。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二集 殷墟(下))

  •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本集主要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苑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如织游人,这里有商朝时期的酒器、兵器等各种青铜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细心地整理着一座在王裕口村南地发掘的墓葬。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十一集 殷墟(上))

  • [正大综艺]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博物游·殷墟博物馆。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一条名叫鸭子河的沱江支流旁,在它的东北方,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名叫月亮湾,当地人给这个景观取名为“三星伴月”。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拓展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它丰富的埋藏如何被发现,神秘的面纱又怎样被揭开? (《国家记忆》 20220912 三星堆的秘密 三星伴月)

  •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越是古老的文明越是吸引世人的注意,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华丽面具的背后,三星堆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更多精彩尽在本期节目。 (《国宝话丰收》 20220923 三星堆)

  • [新闻直播间]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三星堆两件青铜重器三维模型拼接成功。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三星堆是如何被发现的。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上新”了

    三星堆“上新”了。

  • [我的艺术清单]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三星堆和外星文明有关吗?

  •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他深耕考古四十年,被称为业界“百事通”、考古界的音乐课代表,从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物到音乐《橄榄树》、电视剧《渴望》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考古与艺术的那些事儿。 (《我的艺术清单》 202303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 一起解锁五千年前“良渚人”生活图鉴

    一起解锁五千年前“良渚人”生活图鉴

  • [文化十分]中华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聆听五千年前的文明先声

    中华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聆听五千年前的文明先声。

  • [开讲啦]良渚成功申遗 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良渚成功申遗,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认可。

  • 王巍:忆考古征程 探文明起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之一,就是拟定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王巍多学科结合,对浙江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和河南偃师二里头这四个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和调查,用二十年的时间解答了“中华文明从何而起”。本期《开讲啦》时隔六年再次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带我们看看这几年考古界都干了哪些大事。 (《开讲啦》 20220702 本期分享者:王巍)

  • [中国文艺报道]舞集《良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舞集《良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 [新闻直播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现代数字科技打造数智体验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良渚古城:现代数字科技打造数智体验公园。

  •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0420 湘湖水下的千年文明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我国的土地上,在遥远的史前曾诞生过众多灿烂的文明,如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出现、发展、演变,它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文化密码。本期书本旅行团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要在这里寻找一处史前文化遗存。(《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30420 湘湖水下的千年文明)

点击加载更多>
  • 选择探索空间
  • 跟随先民导览
  • 探索文物细节
  • 沉浸式交互体验

置身于满天星斗的文明现场,选择将要探索的文明。

  • 央小央
    央小央
    时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岛”沉浸式探索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吧!
  • 焦家古国首领
    焦家古国首领
    龙山破晓,华夏初兴。礼出东方,求索千年。
  • 凌家滩古国巫师
    凌家滩古国巫师
    濡须河畔的惊世文明,玉华萌发的璀璨星光。
  • 红山文化部落首领
    红山文化部落首领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 石家河城主
    石家河城主
    长江文明,荆楚印迹 ,石家河进一步破译 “早期中国”密码。
  • 陶寺祭司之女
    陶寺祭司之女
    帝尧之都-陶寺:圭影度量,定立四方天下。观象授时,时令稼穑。
  • 古蜀国国王
    古蜀国国王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 良渚王
    良渚王
    文明圣地-良渚:林木葱郁,水系纵横,尽显水乡泽国风姿。 饭稻羹鱼、琢玉筑城,绘就江南水乡文明长卷。
  • 殷墟大邑商女将军
    殷墟大邑商女将军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 石峁卫兵首领
    石峁卫兵首领
    王者圣城-石峁:“饰瑶台”、“立玉门”,藏玉于墙,祈求城防永固。
  • 大禹王
    大禹王
    华夏主脉-二里头:规划有序,宫室翼翼,百工齐聚,礼乐初成。

时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岛”沉浸式探索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吧!

  • 城墙与环壕(复原)| 焦家遗址发现有夯土城墙以及环绕城墙的壕沟。环壕所圈范围平面近椭圆形,东北部有宽约80米的缺口,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夯土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分两期建造而成。城墙与环壕的建设反映了焦家遗址已经具备较强的聚落规划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说明焦家遗址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形态,具备了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 城墙与环壕(复原)- 2

  • 城墙与环壕(复原)- 3

  • 城墙与城壕(复原)- 4

  • 一号宫殿(复原)|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是一座大型院落式建筑基址,建于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由四围廊庑和围墙、主体殿堂、宽阔的庭院和正门门塾等单元组成。

  • 一号宫殿(复原)- 2

  • 一号宫殿(复原)- 3

  • 一号宫殿(复原)- 4

  • 一号宫殿(复原)- 5

  • 祭祀区(复原)| 祭祀区位于宫殿区以北,考古发现有高出地面的圆形夯土建筑,直径在7米左右,其上现存若干圆柱形土墩,原本应为柱子,推测此建筑可能是二里头先民祭祀天神使用的祭坛。

  • 祭祀区(复原)- 2

  • 祭祀区(复原)- 3

  • 祭祀区(复原)- 4

  • 祭祀区(复原)- 5

  • 作坊区(复原)| 作坊区位于二里头宫城以南,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骨器作坊、制陶作坊等手工业作坊遗存,是经过严密规划、有明确功能分区的,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 作坊区(复原)- 2

  • 作坊区(复原)- 3

  • 作坊区(复原)- 4

  • 作坊区(复原)- 5

  • 外壕(复原) | 外壕位于凌家滩岗地的北侧,外壕口宽45米、底宽25米,岗地与外壕的落差达6-9米。外壕具有积极的防御功能,同时还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倾倒的功能。外壕南侧即为岗地,且岗地堆土里包含有碎石块,应为开挖外壕向南侧堆土而成。

  • 外壕(复原)- 2

  • 外壕(复原)- 3

  • 外壕(复原)- 4

  • 祭坛(复原)| 祭坛位于内壕以北,处在岗地的最高点,略呈方形,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40米,用黄土、石子、石块分层建成,上有祭祀坑和积石圈。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

  • 祭坛(复原)- 2

  • 祭坛(复原)- 3

  • 公共建筑区(复原)| 在内壕中部岗地的东南角,分布着一片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红烧土遗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0米。

  • 公共建筑区(复原) - 2

  • 公共建筑区(复原)- 3

  • 积石冢(复原)| 2号冢平面轮廓呈正方形,方向近于正南北,东西宽17.2米,南北长19.5米。冢内墓葬布局十分清晰,由位于冢中心的一座大墓和南侧的3座小型墓葬组成。

  • 积石冢(复原)-2

  • 祭坛(复原)| 祭坛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中心位置,由红色安山岩制成的柱状石桩排列成三重规整的圆环形,规格由外向内逐层缩小并高起,形成规整的三层圆台,内圈石桩的内侧还摆放有陶筒形器。

  • 祭坛(复原)-2

  • 祭坛(复原 )-3

  • 金字塔(复原)| 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筑遗址,也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金字塔”是一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独立土石建筑,它的中心是直径40米、残高约7米的分层夯筑的正圆形土丘,夯层厚约20厘米。

  • 金字塔(复原)-2

  • 女神庙(复原)| 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部,坐北朝南,为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庙的平面呈窄长形状,主体部分为七室相连的布局,南北总长18.4米;主体部分以南横置一单室,长6米。

  • 女神庙(复原)- 2

  • 女神庙(复原)-3

  • 谭家岭(复原)| 谭家岭古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呈圆角方形,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始建于油子岭文化晚期。古城内5座瓮棺出土了240余件精美玉器。

  • 谭家岭(复原)| 2

  • 谭家岭(复原)| 3

  • 谭家岭(复原)| 4

  • 谭家岭(复原)| 5

  • 三房湾(复原)| 三房湾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南部,堆积范围超过5000平方米,厚度达到1-2米。这里发现的遗迹主要有黄土堆积、黄土坑、窑、烧土面、洗泥池等,多与制陶有关,显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征。

  • 三房湾(复原)| 2

  • 三房湾(复原)| 3

  • 三房湾(复原)| 4

  • 三房湾(复原)| 5

  • 印信台(复原)| 印信台祭祀区位于石家河古城西城垣外、古城正西方,是一座人工堆筑的方形台地,南北长110米、东西宽130米,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印信台遗址是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 印信台(复原)| 2

  • 印信台(复原)| 3

  • 印信台(复原)| 4

  • 印信台(复原)| 5

  • 观象台(复原)| 陶寺观象台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以南城墙Q6为依托,面向东南,平面呈大半圆形。整个建筑由弧形外环道和弧形台基基础构成。

  • 观象台(复原)-2

  • 观象台(复原)-3

  • 宫城南东门(复原)| 陶寺遗址宫城位于遗址中部偏北,整体呈长方形,南北约270米,东西4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这种结构复杂、形制特殊的门址,兼具防御功能和礼仪作用,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阙楼式门址。

  • 宫城南东门(复原)-2

  • 宫殿区(复原)| 夯土基址平面大体为长方形,南北长约84米,东西宽76.5米,面积近6500平方米。基址上发现有2座主殿、东侧附属建筑、中部庭院、东部疑似廊庑、南部门址等,结构复杂、布局规整。

  • 宫殿区(复原)-2

  • 手工作坊(复原)| 手工业作坊区位于陶寺城址的西南,发现有陶窑、灰坑、白灰皮房子、石器加工场面等遗迹。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JT2,平面形状基本为“回”字形

  • 手工作坊(复原)-2

  • 宫殿区(复原)| 三星堆遗址北面的青关山台地是三星堆王国“宫殿区”所在地。青关山一号建筑基址总体呈窄长方形,体量宏大,建筑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是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已知的最大的单体建筑。作为迄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建筑基址,青山关一号建筑可能是当时古蜀国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和举行重大典礼的礼仪建筑。

  • 宫殿区(复原)-2

  • 宫殿区(复原)-3

  • 宫殿区(复原)-4

  • 宫殿区(复原)-5

  • 祭祀区(复原) | 三星堆祭祀区位于穿城而过的马牧河南岸,“三星堆城墙”和遗址南城墙之间的中部,平面近西北-东南向的长方形,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与“三星堆城墙”和城壕大致平行。三星堆祭祀区目前已发现 “祭祀坑” 8座,出土青铜器、象牙、金器、玉器等精美文物一万余件,对研究古蜀国的祭祀活动、祭祀体系以及三星堆遗址聚落变迁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 祭祀区(复原)-2

  • 祭祀区(复原)-3

  • 祭祀区(复原)-4

  • 祭祀区(复原)-5

  • 居住区(复原)| 三星堆古城内外分布着大量的居住遗址,主要文化遗迹有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窖穴等,反映出多样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复杂的社会分工,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皿残片及各类玉石器等工具。

  • 居住区(复原)-2

  • 居住区(复原)-3

  • 居住区(复原)-5

  • 皇城台(复原)| 皇城台呈“金字塔”状,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以先进的筑造技术搭建而成,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门遗迹,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

  • 皇城台(复原)-2

  • 皇城台(复原)-3

  • 皇城台(复原)-4

  • 皇城台(复原)-5

  • 外城东门址(复原)| 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保存完好、装饰华丽的城门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坚固雄厚的外城东门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

  • 外城东门址(复原)-2

  • 外城东门址(复原)-3

  •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 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

  •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2

  •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3

  •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4

  •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5

  •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 后阳湾居住区房址均为地穴式(窑洞),2012F2内出土了鳄鱼骨板、2012M1发现了女性殉人。后阳湾居住区出土的头骨显示石峁先民的族属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2

  •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3

  •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4

  • 宫殿宗庙区(复原)| 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代后期王宫宗庙的所在地,是殷商都城的中心,面积约5万平方米。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56座,可分为甲、乙、丙三组,还发现了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在宫庙区附近,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

  • 宫殿宗庙区(复原)-2

  • 宫殿宗庙区(复原)-3

  • 宫殿宗庙区(复原)-4

  • 宫殿宗庙区(复原)-5

  • 宫殿宗庙区(复原)-6

  • 宫殿宗庙区(复原)-7

  • 宫殿宗庙区(复原)-8

  • 王陵区(复原)|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5-6公里的洹水北岸,与位于小屯村的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庄、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大片地区,已发现大墓13座,2个大型围沟和大量祭祀坑。

  • 王陵区(复原)-2

  • 王陵区(复原)-3

  • 王陵区(复原)-4

  • 制陶作坊区(复原)|位于小屯宫庙区南,在不少于7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包括带车辙的商代道路多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95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 制陶作坊区(复原)-2

  • 制陶作坊区(复原)-3

  •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位于洹北商城中北部,作坊区面积不小于8万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房基、道路、灰沟、灰坑、水井等生产生活遗迹,陶范、铜渣、熔炉残块、骨刻刀、磨石等铸铜制骨手工业生产遗存,以及分布有序的工匠墓地,揭示了集生产、生活、丧葬于一体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生动展示了商代手工业生产图景。

  •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2

  •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3

  • 莫角山宫殿 (复原) | 大莫角山基址位于良渚古城核心区,由人工堆筑,是一处包含礼制广场和多座大型建筑基址的宫殿区,在这里发现了7座房屋基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显示出良渚社会的强大集权性和组织性。

  • 莫角山宫殿 (复原-2)

  • 莫角山宫殿 (复原-3)

  • 莫角山宫殿 (复原-4)

  • 莫角山宫殿 (复原-5)

  • 莫角山宫殿 (复原-6)

  • 莫角山宫殿 (复原-7)

  • 莫角山宫殿 (复原-8)

  • 池中寺粮仓 (复原) | 池中寺遗址位于莫角山南部,考古发现3座良渚晚期的房基土台,以及大量炭化稻谷遗存,其堆积总体量约为6000立方米,估算有20 万千克,应是从古城郊区及良渚遗址(群)以外地区通过水路运输而来存储于此,供城内统治者及非农业居民食用。因此,推测池中寺遗址正是良渚古国的国家官仓。

  • 池中寺粮仓 (复原-2)

  • 池中寺粮仓 (复原-3)

  • 池中寺粮仓 (复原-4)

  • 池中寺粮仓 (复原-5)

  • 池中寺粮仓 (复原-6)

  • 池中寺粮仓 (复原-7)

  • 池中寺粮仓 (复原-8)

  • 池中寺粮仓 (复原-9)

  • 池中寺粮仓 (复原-10)

  • 池中寺粮仓 (复原-11)

  • 反山王陵 (复原) | 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内莫角山西北方,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约6米的人工土台之上,面积近10000平方米,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12号墓主人应是掌握神权、军权与王权的良渚国王。

  • 反山王陵 (复原-2)

  • 反山王陵 (复原-3)

  • 反山王陵 (复原-4)

  • 内城南城墙 (复原) | 良渚古城内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城墙宽大,下宽上窄呈梯形,四面城墙分别设有两个水门,南城墙中间设有唯一一个陆城门。城墙底部大都采用了垫石工艺,城墙墙体又黄土分层堆筑压实而成。南城墙筑造过程中还采用了草裹泥技术,在良渚城墙建造中较为特殊。

  • 内城南城墙 (复原-2)

  • 内城南城墙 (复原-3)

  • 内城南城墙 (复原-4)

  • 内城南城墙 (复原-5)

  • 内城南城墙 (复原-6)

  • 钟家港作坊 (复原) | 钟家港古河道位于莫角山以东,长约1000米,是一条贯通古城南北的主河道。河道内发现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残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构件等遗物,说明河道两岸台地存在着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揭示出这里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

  • 钟家港作坊 (复原-2)

  • 钟家港作坊 (复原-3)

  • 钟家港作坊 (复原-4)

  • 钟家港作坊 (复原-5)

  • 钟家港作坊 (复原-6)

  • 钟家港作坊 (复原-7)

  • 钟家港作坊 (复原-8)

  • 钟家港作坊 (复原-9)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0)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1)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2)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3)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4)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5)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6)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7)

  • 钟家港作坊 (复原-18)

  • 礼出东方-焦家

    焦家古城首领

    礼出东方-焦家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我国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已惠及学生3.5亿人次,据监测,计划实施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4厘米,孩子们未来都有希望长得和焦家首领一样高!
  • 玉华萌发-凌家滩

    凌家滩双联玉璧

    玉华萌发-凌家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璧,是凌家滩文化的玉礼器之一。凌家滩古人相信“天圆地方”,圆形的玉璧代表着上天,是祭天使用的礼器,象征着凌家滩先民的精神信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五环同心”的造型,设计灵感正是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联玉璧,五千多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奇思妙想,通过奥运奖牌得到了传承,走向了全世界。
  • 崇龙尚玉-红山

    红山玉猪龙

    崇龙尚玉-红山

    中国探月工程标志

    从五千年前沟通天地的玉礼器,到今天探月工程的标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探索未知、认识世界的重要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延绵不断、传承有序的文明密码。
  • 荆声玉振-石家河

    三房湾遗址出土的红陶杯

    荆声玉振-石家河

    嫦娥三号月基光学望远镜

    在石家河古城的三房湾制陶作坊,出土的数百万件红陶杯令人赞叹。而五千年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高致密碳化硅特种陶瓷材料,也被应用在嫦娥三号的月基光学望远镜中。从三房湾红陶杯到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见证了我国陶瓷技术延绵不断的传承发展。
  • 帝尧之都-陶寺

    陶寺观象台

    帝尧之都-陶寺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从距今4700年的陶寺观象台到当今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人从未放弃对天空的寻望,对宇宙的探索,完成了从肉眼到“天眼”的革新。从观象台到“中国天眼”,这是独属于中国的星空浪漫,更是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力量的核心体现。
  • 古蜀之光-三星堆

    青铜太阳轮

    古蜀之光-三星堆

    “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古蜀人发挥创造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完整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日追光,也是从三星堆一直延伸到当代的精神追求。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国际“人造太阳”工程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技术,我们从未忘记对于太阳的追崇。
  • 王者圣城-石峁

    石峁陶鹰

    王者圣城-石峁

    运-20代号“鲲鹏”

    石峁遗址中神秘的陶鹰或许代表着古人的飞翔之梦,数千年后的运-20,一架寄托了中国航空人梦想的银翼战鹰,鲲鹏一跃,扶摇而上,凝聚起一曲奋发图强、慷慨激昂的航空壮歌,开启了国产大型运输机研制的新征程。
  • 商邑翼翼-殷墟

    殷墟甲骨

    商邑翼翼-殷墟

    汉字演变

    三千多年前,商人用于占卜记事的甲骨文,逐渐演变为篆、隶、楷、草、行等字体,并沿用至今。从甲骨文到简体字,变化的是汉字形体,不变的是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与文化传承。
  • 文明圣地-良渚

    良渚池中寺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文明圣地-良渚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稻田

    5000年前,水稻是良渚古国高超生产力的象征;5000年后,水稻依然是当代国人的生命之源!如今,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 华夏主脉-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

    华夏主脉-二里头

    “复兴号”高铁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数千年后双轮车辙已升级为复兴号高铁的轨道,中华文明发展之路也延绵不绝走到今天。从车辙遗迹到复兴号高铁的科技发展,见证了我国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

我国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已惠及学生3.5亿人次,据监测,计划实施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4厘米,孩子们未来都有希望长得和焦家首领一样高!

探源何以文明岛
亲临历史现场
沉浸式体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请立即下载
  • 首页
  • 视频点播
  • 新闻动态
  • 探索指南
  • 文明导览员
  • 礼出东方-焦家
  • 华夏主脉-二里头
  • 玉华萌发-凌家滩
  • 崇龙尚玉-红山
  • 荆声玉振-石家河
  • 最初中国-陶寺
  • 古蜀之光-三星堆
  • 王者圣城-石峁
  • 商邑翼翼-殷墟
  • 文明圣地-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