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蒙河: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5月24日 00:34
央视网 | 2023年05月24日 00:34
正在加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央博”数字平台延续“用前沿科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依托总台5G+8K+AI战略格局,用数字化人工智能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推出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既是对总书记讲话一周年的纪念,也标志着总台在全国率先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主动参与、积极开展“工程化”布局的又一次首创实践。

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著名公众考古学家、博物馆策展人高蒙河,就如何理解与实施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展览的项目背景和策划理念等问题进行解答。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著名公众考古学家、博物馆策展人高蒙河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著名公众考古学家、博物馆策展人 高蒙河

央博:去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正式将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调整为“二十二字方针”,您一直致力于文物考古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能否谈一下您对这次文物工作方针调整的理解?及其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影响?

高蒙河:文物工作方针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并随着经济社会和文物事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确立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的“两重两利”文物工作方针,来指导和配合农业生产建设以及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活动。199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针对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并在2002年修订《文物保护法》时正式确立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此后二十年我国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文物保护力度有效加大,考古、博物馆引起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物工作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并就我国文物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涉及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去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二十二字”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社会价值,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比“十六字”方针和“二十二字”方针,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更加强调保护在文物工作的根本性地位,提高保护水平;“加强管理”被提到前面,更加凸显其关键性与迫切性,要不断提升文物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挖掘价值”是新增加的内容,要求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为保护传承提供基础,也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前提;“合理利用”调整为“有效利用”,更加注重文物利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强调应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让文物为社会各项事业所用,这也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目标。

从十六字到二十二字,文物工作理念没有变,但是文物工作的内涵更丰富了,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我们文物工作者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保文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央博:《“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在“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板块明确要求:创新表现手法,拓展传播渠道,推进重要文物全媒体传播。作为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促进文物遗产的传播推广工作呢?

高蒙河:刚才讲到“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呢?怎么样才算是让文物活起来了呢?我认为在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研究阐释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弘扬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运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文物事业的良好氛围,只有让文物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才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近年来,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国内众多文博单位与各大媒体、出版、展览以及文教、文旅、文创行业跨界融合,积极探索文物和文化遗产类新闻、书刊、展览、节目、讲座、研学、文创等创新表达方式。比如影视传播领域,在过去以纪录片为主的传播文物考古、文化遗产的影视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内容为王、形式为先、创意出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博类综艺节目,比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万里走单骑》《博物馆之城》《文博中华》等等,在全社会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文物热”、“考古热”成为轰动一时的现象级事件。展览展示领域同样如此,在各种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创新展览表达形式,数字多媒体展项、数字展厅、线上展览、云展览等新的展示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比如《“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全景故宫》《云游敦煌》《三星堆与巴蜀考古虚拟展厅》等等,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互动性、沉浸式的全新观展体验,也是促进文物传播利用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说明当今社会关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热情空前高涨,文物传播事业的社会效应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优秀文物和文化遗产题材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都为我国文物传播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应该紧扣“让文物活起来”的宏伟目标,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古代价值与当代价值,同时积极结合新媒体传播语境、创新表现手法与传播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风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央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国内公众考古学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以及这项工作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高蒙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先民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其中蕴含促进中华民族历史自觉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因此,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首先,文物考古工作者要加强对学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完成专业语境向社会语境的转化,可通过科普书籍、社会讲座、电视节目等形式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与宣传,以及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纳入中小学历史教材之中,让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从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相关博物馆、广播电视、自媒体等传播领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展览展示、文化节目、教育活动等,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和时代价值,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览就引发了十分轰动的社会反响;同时,还要积极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创新使用多种展示传播手段,借助短视频、元宇宙等信息平台,多渠道、全媒体宣传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史,增进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识,相信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央博:您作为“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的学术顾问,深度参与了此次展览的策划工作,能否为简单介绍下这个展览的项目背景和策划理念,以及它相较于一般博物馆展览的独特性?

高蒙河:“央博”,全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以数字内容为载体和核心,从元宇宙概念出发,利用3D数字展馆形态, “用前沿科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合,打造汇集各类国家级文化资源的数字融媒体平台。

“央博”此次推出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是以探源工程直接成果为核心,前后延展到距今一万年至两千年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提炼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重要遗址的文明元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意解读与阐释,并运用3D复原技术对重点考古遗址进行“反推演”,重建每一处砖石、每一根柱础、每一个城市。推出的包括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殷墟遗址等十处遗址。观众可以在每个遗址中自由穿梭,与不同时代、不同遗址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实景观摩、互动体验,在时空穿梭中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伟大创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饱览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此外,每个遗址还都设计了“古今传承”环节,比如从良渚人种下的一粒水稻,到惠及世界的杂交水稻技术,一粒小小的种子勾连起五千年文明的古今对话,嫁接起观众与宏伟叙事的情感连接,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我们希望以这种全新的展览形式,让观众在虚拟游玩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了解我们民族从哪来、怎么来的问题,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动力。

央博:“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即将上线,您对这个展览有什么期待?以及有什么想对广大观众朋友说的话?

高蒙河:我相信这个展览将以全新的呈现方式呈现全景的文明历程,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以虚拟沉浸的观展方式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明现场、感受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以新奇好玩的体验方式吸引广大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增进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与了解。

希望广大观众朋友可以及时关注、参与此次展览,相信这次中华文明探源之旅一定让你不虚此行,你准备赴这一场中华文明的盛宴了吗?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