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编撰的《2024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出版。该《报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20余个相关机构的80余名学者联合撰写,《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组织编纂,已成为连续8个年度出版的行业权威报告。
该《报告》全书50余万字,涵盖导言及20个子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中国艺术领域的年度发展态势,从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艺术生态的变革与挑战。其中,导言是对20个子报告所涉不同领域研究的提要性归纳总结。20个子报告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是基础性艺术理论;第二部分是对各艺术门类的体系化分析,包括11个报告(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曲艺、电影、电视艺术、美术、摄影与数字艺术、建筑、工艺美术)进行体系化分析;第三部分是7项文化艺术领域带有综合学科、跨学科或学科分支性质的专题研究,即中国文化、红学、中国文化战略、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记研究、国家文化公园。
各子报告的课题组成员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理论核心,采用“现象分析-政策解读-学术批评-趋势预测”四维研究框架,紧扣年度热点,兼顾成就与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努力建立艺术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体现学术性与现实关怀。
纵览2024年度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总体发展状况,可以通过《报告》看到,2024年中国艺术发展呈现出“科技赋能、多元融合、本土创新、全球对话”的鲜明特征,体现为三大主旋律:
一是政策引领。国家从宏观层面修订了文化保护法规,完善了创作扶持机制等多项政策,对艺术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引导和规范,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国际交流、科技融合等方面的有序发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等重要活动体现了“人民视角”与“宏大叙事”并重的创作格局,礼赞时代,展现了国家重大主题性创作的高水平,强化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二是科技赋能。AI、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展示、交易、教育等全链条,催生了数字艺术、AI生成艺术等新业态,也推动传统艺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等都力求拓展艺术边界,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实现了传统文化IP的全球化表达,开拓了文化出海的新路径。与此相呼应的是,AI生成艺术的版权、艺术家主体性等问题也进入到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野,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
三是多元创新。传统文化在现代表达中焕发新生。国潮设计、非遗数字化、戏曲跨界改编(如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周年)等实践,推动了中国美学体系的当代转化。《报告》特别关注了艺术的社会责任,如“生态艺术”“艺术乡建”等实践,通过公共艺术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艺术赋能”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新焦点,彰显了艺术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双年展(如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游戏IP(如《黑神话:悟空》)等渠道,实现了从“文化输出”到“价值共鸣”的升级。《报告》强调,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本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深度对话。
《报告》也揭示了当前艺术生态的深层问题,包括艺术创作中的挑战与反思,例如现实题材创作中存在的“悬浮化”、网络文艺的流量导向困境,以及区域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报告》呼吁构建更均衡的文化生态,通过政策优化与技术创新推动艺术普惠。
《报告》不仅是一份行业总结,更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年度艺术志”。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探索艺术回应时代命题的实践路径,它既记录了技术革命带来的创作范式转型,也提出了对艺术本质及伦理的深刻思考,为研究者、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