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孙怡
提及“彩”字,人们往往联想到的都是美好的词汇。形容颜色多姿,有“五彩缤纷”;形容喜庆热烈,有“张灯结彩”;形容花样丰富,有“异彩纷呈”;形容欢呼沸腾,有“满堂喝彩”……依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彩”表示多种颜色的交织。“彩”字一出,脑海中早已是一派热闹耀眼的景象。
当“彩”字遇上了中国工艺美术集大成者的瓷器,自是精彩无限。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浅绛彩……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彩瓷的出现,让中国陶瓷文化因变幻的色彩而增添了更多审美可能。所谓“各美其美”,彩瓷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种类——“广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广彩”之兴
“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民国时期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这样记载道。
清雍正·广彩纹章纹瓷汤盘,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亦称“广东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康熙年间重开海禁,随后“十三行”设立,由于欧洲市场的大量需求,瓷器无可争议地成了十三行外销的大宗商品。与此同时,珐琅彩料和配制技术于康熙晚期(约1720年前后)从欧洲传入广州,被外商要求使用在彩瓷上,“广彩”独特的自有颜料由此出现。
清乾隆·广彩锦地开窗人物花鸟纹花瓷觚,广东省博物馆藏
“潘趣”何意
来看认识下本期《物现文明》的主角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生动传神、绘工精细,作为“广彩”的顶峰之作,此刻它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中静待观众欣赏。
这件大碗直径达53.5厘米,碗内外壁开光内满绘人物生活场景。碗外壁四个开光内有金彩书写的波斯文。据考证,这件广彩大碗是由一个阿拉伯人献给他们的菲鲁兹王子的礼物。
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广东省博物馆藏
还没一睹其真容之前,很多人会先对它的名字产生疑问:何为潘趣碗?
谓“潘趣碗”,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是用来盛放潘趣酒的容器。“潘趣酒”是一种加了碳酸水和苏打水的果汁鸡尾酒,喝“潘趣酒”时,里边往往还会放有块状水果,因此该酒的容器通常较大且为敞口。
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盛极一时,人们发现中国的瓷碗特别适合盛放潘趣酒。于是自18世纪起,便形成了一股自从广州和景德镇订制瓷碗的风潮,这种碗也被称为“潘趣碗”。
彩色的梦
史料显示,至18世纪,外商在广州商行订购瓷器发展到了顶峰。当时抵达广州后,外商们便立即走访“十三行”街区的瓷器商行,以期尽快备齐货物,不少人的财富梦由此被点燃,梦想成真者也不在少数。其中的广彩“潘趣碗”,就是与欧洲贵族生活接轨的一个重要载体。
清嘉庆·广彩人物图纹章八角盘,广东省博物馆藏
“潘趣碗”上往往有很多典型画片,如人物、狩猎、风景等。运抵欧洲后,作为当地贵族餐饮用具之一,主要被用来作调制果酒的器皿。于是,其身影经常出现在名画内,成为贵族用来炫耀社会地位的重要工具。
而今,曾经引领风尚的“潘趣碗”神“彩”不减当年,只是身份已由实用器具转变为文物珍品,肩负起了向后人展示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信息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