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陈邵峰(广东省博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联盟理事长、研究馆员)
采访整理:刘迪琛
编辑:孙怡
广州,作为自秦汉以降两千年来从未中断的港口,见证着中外商贸往来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近日,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业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主办的“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本期《物现文明》的主角——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便是展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央博特意邀请到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从这件华美的“潘趣碗”说起,带领我们一窥16世纪繁荣的广州“十三行”,感受丰富的文化交融,探究中国风审美风靡全球的原因。
央博:作为外销瓷,“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有何特别之处,能讲讲其背后的故事吗?
陈邵峰:这件“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在外销艺术品中是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物。
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广东省博物馆藏
首先,这个碗非常大,直径约半米多,高约20厘米左右。就专业领域而言,瓷器体量越大,其烧制难度便越高。这件器皿用于调酒,要经得起碰撞,它的碗壁并不厚,但硬度却很高,非常结实,这一点刚好体现了当时中国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
其次,“潘趣碗”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潘趣”原来是从英文Punch音译过来的,早在17世纪的英国文献里就已经出现了,但有专家研究认为,追根溯源的话,这个词来自波斯语或印地语。
在波斯语中“潘趣”是数字“五”的意思。这个碗作为调“潘趣酒”的器皿,该酒主要用五种原料调制而成,分别是:酒、糖、柠檬、茶和香料,人们称这种鸡尾酒为“潘趣酒”。到了17 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长期从事上海贸易,就把这种“潘趣酒”从东方引入了英国,继而又传入了欧美。早期的酒是以白兰地作为基酒的,后来因甘蔗的广泛种植而出现了朗姆酒,于是又改用牙买加的朗姆酒作为潘趣酒的基酒,还会往里放些水果,让这种鸡尾酒降低了酒精度,味道更加酸甜可口,是一种很好的社交饮品。所以从这个碗的名称和鸡尾酒配方的演化过程中,也浓缩了大航海时代的商贸缩影。
除了上述特点,这件“潘趣碗”上的波斯文铭文也值得关注。在该碗的外壁上有四个八边形的开光,开光内的波斯文铭文经过我馆翻译研究,很像一首优美的诗歌,译成中文意思大致如下:
“……
这件碗纯净如白日
光芒如正午的太阳
我问此碗给谁用
答曰配得上光芒的典礼
(哈吉·扎因·阿贝丁·谢拉兹订制)
1267”
“……
爱的欢愉让主人的面庞
从黑夜变成白天
像盛夏的狮子座一样……
您宴席上的斟酒者翻手为云
满碗的酒,宛如被驯服的太阳
(哈吉·扎因·阿贝丁·谢拉兹订制)
1267”
这段波斯文铭文透露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它的年款是1267年。按照伊斯兰历的1267年对应的是公元纪年1850年或1851年,也就是中国的道光三十年。
据考证,这只碗是为了伊朗菲鲁兹王子特别订制的,在订制这个碗时,他正在担任巴尔斯省的省长。这位王子后来掌握了更多省份,还成为皇太子、在阿塞拜疆的代表以及陆军大臣。
这件文物是我们在2017年6月,从一位香港的私人收藏家处征集而来的。从这件文物的工艺造型、艺术风格、功能与用途都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同时也是见证了我们与波斯的商贸史、见证了中外贸易的历史。
央博:在广东省博物馆丰厚的馆藏中,还有哪些能够体现“十三行”“外销”文化的文物?
陈邵峰:因为地缘的关系,我们馆很早便关注到外销艺术品的回流,有意识地开展征集、研究工作。这类外销文物非常多,比如外销瓷、外销画、外销扇等等。
外销瓷是一个很大的品类,像今天我们鉴赏的这件“潘趣碗”就属于“广彩”外销瓷。“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这类外销瓷的瓷胎一般是从景德镇定制的,在广州当地进行彩绘、描金、重烧等工作。除广彩外,广东省博还藏有其他外销瓷其比如“广珐琅”等等。
此外,广东省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外销画,题材从风景到中国人的生活都有所涉及、比如十三行的码头、当地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等。当时西方的油画技法已经传入了中国,我们能看到单点透视法和光影透视法在这些画上的体现,虽然这只是小规模的、在商业驱动下催生的产品,不属于中国主流的艺术形式,但在广东已经有大批的画师在从事这个行业,形成了品牌。
相似的还有外销壁纸,如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它原本是英国客户订制的,是目前国内保存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外销壁纸,所描绘的内容聚焦于当时中国人的劳作与日常生活,比如种水稻、吃荔枝、教育孩子、茶叶贸易、桑织等等。内容写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体现了广东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广东省博物馆藏
英国夏活庄园卧室内壁纸,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外销扇也是很独特的艺术品类。我们曾经策划过一个展览叫“广府外销扇”,在许多城市做过巡回展。外销扇属于可穿戴奢侈品,欧洲的宫廷贵妇人不仅把它当成华丽的装饰物,也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不同于中国文人常用的竹骨、木骨的扇子,外销扇的扇骨多采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玳瑁、贝壳、螺钿、檀香、乌木等等,这些扇骨有硬度便于雕刻,且名贵稀有,制作时集合了各种工艺:雕漆、透雕、彩漆、织绣、金银细作等等,产出了各种精致繁复、带有强烈装饰性和异国风情的外销扇。
清·银累丝鎏金烧蓝骨彩绘折扇,广东省博物馆藏
央博:自13世纪起,欧洲逐渐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审美(Chinoiserie),涉及到瓷器、家具、绘画、园林等多个方面,您如何看待这种审美在欧洲的盛行?
陈邵峰:中国风审美的流行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首先,中国距离欧洲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闭关锁国,只留下一些非常神秘的文化剪影。欧洲人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异域文化的探索,从而衍生出这方面的美学诉求。
其二,中国出口欧洲的商品大多非常名贵,比如丝绸、茶叶、瓷器、精细铁器等等。这些产品自身的高档品质和文化特色,引发了西方人的幻想,把中国想象成一个文明程度很高、富庶、有奢靡倾向的东方大国。不乏有欧洲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对中国的文学、哲学都抬得很高,也不免有误解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想象。
其三,中国的外销品贸易可以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当时中国所生产的茶叶、瓷器等高档品在世界范围内是找不到替代品的。这些货物经过了遥远的路途,层层转卖,价格翻了几十倍,乃至百倍。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中国风在欧洲盛行的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原因,中国风审美在欧洲成为了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