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孙怡
春自有春的好——“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纵观华夏广博丰美的文物艺术品,不乏赞美春的力作。或是展现明媚跳跃的色彩,或是描摹万物复苏的情态,又或是春日里相约游春的心情……春天的美好被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用中国特有的诗意“定格”。
美不胜收。忽而,一幅来自宋代的画作“撞”进了眼里。画中人物情态自若,华服加身。画面中心的妇人冠服华贵,一眼便知其“女主”身份。垂立于画面两侧的宫人同样夺目,尤其是那花团锦簇的头冠,各种花卉繁盛其上,令人不禁想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花赶趟儿”。这一头繁盛便是来自北宋的审美结晶——“一年景”。
宋·佚名《宋仁宗后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季繁花
“一年景”,顾名思义,是由一年之中代表不同季节的景或物形成的组合类纹样,山水、花草、鸟兽等都是代表的纹样形象,但尤数以四季花卉构成的纹样应用最为广泛。《中国服饰大典》中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年间流行。因将四季的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绣于一身,故称一年景。当时还流行一年景的花冠。妇女头戴用绢花做的花冠,把桃、杏、荷、菊、梅合插在一冠之上,谓之一年景。”
一年景纹通常以桃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不同季节的花卉组合而成。在宋代理性审美的影响下,“一年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成熟和范式化,通常是连续的表现形式,结合散点、缠枝、折枝等手法进行排列。
千年余韵
说回本期《物现文明》的主推文物《宋仁宗后坐像》。
该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皇后双手合拢,置于胸前,侍女分立两旁;一个手执唾盂,一个手捧着长巾。皇后面贴珠钿,幕绛纱,头戴九龙纹钗冠,两博鬓,翟衣,带绶,佩环等。曹皇后身旁宫女,身着小簇花锦袍,束白玉装腰带,头戴“一年景”花钗冠。此画冠服华丽,人物造型准确,神态肃穆,设色优美,姿态端庄,是宋代肖像画中的优秀之作。
宋·佚名《宋仁宗后坐像》(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两位侍女头戴“一年景”花冠神似兔耳朵。从她们的花冠上来看,如左侧侍女头上还有山茶花、月季花等,而右侧侍女的花冠上还有桃花、梅花等,可知“一年景”花冠上的花朵种类并没有固定,全凭个人喜好与审美。
一年景,四时锦
“一年景”在北宋末年以后,不再局限于花冠,而逐渐演变为“一年景”纹样,以写生花卉为主,将四季不同花卉组合在一起广泛应运于书画、服饰及日常用品上。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就曾出土数件“一年景”织物。丝织物上是牡丹、梅花、栀子花、兰花的组合图案。 在常州市武进县的宋墓中,出土过一件盖面为《仕女庭院消夏图》的日用器物,器身为四季花卉,冬之梅、春之牡丹、夏之萱草莲荷、秋之芙蓉、冬春之茶花芙蓉,合起来正是一幅“一年景”。
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嵌聚合在一幅画面中,一眼看尽四季繁花。“一年景”纹样的流行正是宋代社会文化整体繁荣昌盛的体现。这不禁令人想到一个“锦”字。
“锦”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字形右边是“帛”,表示与丝织品有关;左边是“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代表贵重之意。造字本义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高级丝织品,因色彩艳丽、质地精美,如同金子般珍贵,所以用“帛”与“金”来会意。
从文化角度看,“锦”在古代中国象征着富贵、华丽和美好。古代贵族和皇室常以锦为衣料、装饰,彰显身份地位。“锦衣玉食”“花团锦簇”等等词语都体现了“锦”所代表的美好、繁荣、尊贵之意。
一年之计在于春。昭示着:一年景,四时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