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博物馆里的海丝遗珍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07日 12:03
央视网 | 2024年06月07日 12:03
正在加载

2005年6月下旬,一位渔民如往常一样在福建平潭碗礁附近捕鱼。随着几件花色精美古朴的瓷器出水,也让一艘百年前的沉船“浮出水面”。经过考古调查,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当年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将其命名为“碗礁一号”。

福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林馨舟提及“碗礁一号”如数家珍。洗尽铅华,如今这批海丝遗珍中的精品主要收藏展示于福州市博物馆,静静诠释着海丝文脉中的古今、往来。

林馨舟,福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林馨舟,福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

央博:“碗礁一号”在水下考古界大名鼎鼎,其出水文物在学界广受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林馨舟:“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州平潭海域。2005年,该沉船遗址经考古发掘,共出水17000余件船货,连同失散的、被盗的、被毁的,沉船承载的瓷器总量应当是在4万件以上。

出水的瓷器为清康熙中期的景德镇民窑瓷器,其中大部分是青花瓷,还有少量五彩器、单色釉器,也不乏青花釉里红器,可以说是一座难得的水下瓷器宝库。这些出水瓷器质量上乘、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而且带有鲜明的异域特色,其中还有一些明显是定制化烧造的,体现了中西审美的融合。整体来说,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散布在船体表面及周围,大部分较完整地遗留在沉船舱内,有的还排列整齐,保持着沉没前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福州市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散布在船体表面及周围,大部分较完整地遗留在沉船舱内,有的还排列整齐,保持着沉没前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福州市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闽越人就具有“以舟为车”“以海为田”的深厚海洋传统。因此,福州市博物馆在讲述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故事的过程中,肯定要从整个的历史脉络中去寻找海丝的一种印记——如何体现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枢纽这一地位呢?“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的实物便是重要的佐证。

早在汉代,福州的海丝之路就已萌芽。三国时期,福州就成为了南方的造船基地。盛唐以后,福州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一直到宋元时期,福州港已经形成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景象。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便是从福州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的。1684年,清康熙朝开放海禁,福州港的海外贸易又进入了新的繁盛期,“碗礁一号”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满载着精美瓷器出海远航。因此,这批瓷器的发现,不仅仅是对福州在地文物的有力补充,更重要的是佐证了福州作为海上贸易重要港口集散地和转运港的历史地位。

央博:如此重要的海丝遗珍,数量如此之巨,在后续的展览展示方面必然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福州市博物馆是如何研究、梳理、利用、展示这些文物的呢?

林馨舟:“碗礁一号”出水文物,除800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之外,剩下的16000多件都存放于福州市博物馆,由我馆与福州市考古队进行共同研究。

步入福州市博物馆的展厅,青花瓷与蓝色大海的背景巧妙呼应,大气、震撼又令人赏心悦目。

步入福州市博物馆的展厅,青花瓷与蓝色大海的背景巧妙呼应,大气、震撼又令人赏心悦目。

出水瓷器在海底浸泡了300多年,“脱盐”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措施,这么多的出水瓷器,处理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当文物移交到福州市博物馆后,在对其进行保护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瓷器虽然在深水下沉睡了百年,但经过清洗、脱盐等处理后,仍旧光亮如新,仿佛我们看到的就是300多年前这批瓷器外销时的样子。

经过研究认定,17000件文物皆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更为难得的是,品种繁多的几万件文物,居然都出自同一个窑口,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艘只承载一个窑口产品的沉船。

鉴于此,我们福州市博物馆结合在地文化特性,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为侧重点,对“碗礁一号”文物进行了梳理与展示,推出了特色专题展览。如“海丝门户 有福之州——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专题展”、“至宝通洋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等等。

虽然都是展示“碗礁一号”文物,但每一个展览我们都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去深挖、解读。其中,“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自2012年便开启了巡展之旅,巡展城市既有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也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通道上的城市,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城市。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示了沉船考古发现过程,同时展示了出水文物中青花瓷、青花釉里红、单色釉、五彩瓷等精品瓷器,还展现了海丝航路、外销瓷等文化脉络,既展现了清康熙景德镇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风采,更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气象。该展览目前已先后在全国30余家博物馆展出,取得了良好交流成果和社会效益。

福州市博物馆“碗礁一号”的巡展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海丝之路的浩瀚与神秘,颇受好评。图为“碗礁一号”文物走进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办展。

福州市博物馆“碗礁一号”的巡展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了海丝之路的浩瀚与神秘,颇受好评。图为“碗礁一号”文物走进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办展。

央博:据了解,福州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公共教育等创新型的方式对公众进行传播普及,对于“碗礁一号”文物是如何实践的呢?后续还有哪些规划?

林馨舟:此前被很多观众认可的,就是“碗礁一号”的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我们将沉船打捞的过程制作成了一个数字化展示,并且运用到了馆内相关专题展中。我发现在参观过程中,“碗礁1号”出水瓷器的精美,给很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沉船打捞的互动式体验也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为了体现水下考古发掘的不易,我们在馆内搭建了一个虚拟场景,通过VR等设备,观众可以扮演水下考古队员的角色,克服洋流、视野等种种挑战,沉浸式体验沉船瓷器的打捞出水过程,这个项目非常吸引观众,他们认为,来到福州市博物馆的展厅,不但看了展览,还能感受到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艰辛,很有意义。

被“碗礁一号”出水的精美瓷器而吸引的孩子们。可见对艺术与美的追求,并不受年龄限制(图片来源于福州市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被“碗礁一号”出水的精美瓷器而吸引的孩子们。可见对艺术与美的追求,并不受年龄限制(图片来源于福州市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此外,针对“碗礁一号”馆藏,目前我馆正在优化完善数字化采集等基础工作,文物信息数字化也是为后续展览数字化打好基础。截止到现在,我馆已经拥有了100余件“碗礁一号”出水瓷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后续我们还将利用激光扫描、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拓展文物在三维模型的采集数量,不断地提高采集精度,覆盖更多的器型乃至文物残片,力求打造“碗礁一号”文物数据库。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开放的、多元的,因此后续这个文物数据库必然采取“共享”方式,打造一个兼具研究性、普及性的永不落幕的展览。同时,我们还准备推动瓷器知识图谱的数字化建设,构建“碗礁一号”数字知识图谱,充分发挥其背后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通过知识谱系化的关联,将清康熙时期的内政、外交、海事、贸易、文化交流以及福州通商口岸的历史定位等等相关知识进行展开,见微知著,为实体展览提供知识层面的更加深层次的综合性体验。

福州的城市底蕴也为博物馆带来更多延伸的可能性,数字化手段则成为重要的实践支撑。后续我们计划“走出去”,不局限于博物馆空间,而是拓展到文化街区、地铁、车站等公共空间中,通过数字化载体将馆藏的精美文物进行单体化的数字化展示。我们还将以“海丝文化”为主线,将“碗礁一号”文物等带入校园、社区,通过与更多公共教育资源场景结合,实现博物馆教育的深度化发展。

特别是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计划适当引进市场机制,推广非学历教育研学等创新模式,形成体制与市场的双轨运行,从而满足多元化、定制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打造“碗礁一号”系列文创IP,将观众喜闻乐见的葫芦瓶、雏菊纹等元素融入到文创设计当中,进一步满足参观者的需求,展现福州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监制:张筱曼

专题策划:孙怡、王菁菁、刘迪琛、段旭琪

撰稿:孙怡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