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现文明·寻龙记:画龙点睛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2月03日 23:48
央视网 | 2024年02月03日 23:48
正在加载

国宝知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献声解读,聆听国宝背后的文明故事。

“点睛即飞去。”龙是付诸笔墨的生命力。

话说那年,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上眼睛。他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觉得荒唐。于是张僧繇就点画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不消多时,雷电大作,那条龙忽地破壁而出,乘云而起,直飞天际。其余三条没有眼睛的龙则依然安在。

墨舞

南宋 陈容(传)《神龙沛雨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陈容(传)《神龙沛雨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若说南朝的张僧繇“不点则已,一点成真”是个美丽的传说,南宋的陈容则用一幅幅传世画作为自己“画龙大师”的称号证明。

陈容擅画墨龙,常使用泼墨法,画得起兴时,则在画上信手涂抹。所画之龙,或全身,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若不经意而皆能得其神妙。宋理宗宝祐年间,陈容笔下之龙就已名重四海。

且看这幅《神龙沛雨图》。画面上出现了两只龙,一只从滚滚浓云中探头而出,伸出龙瓜,游风兴雨。龙爪劲而有力,龙须的线条灵动飘逸,腾云驾雾。最让人难忘的是龙的眼神,它翱翔于天,俯视苍生,腾云驾雾,十分神气。另一只龙游于海里,戏于波涛,拧身回望,与天上的游龙呼应。

陈容的创作过程十分狂放。他喜爱酒后作画,泼墨成云,噀水成雾,喝醉了还会大叫,手上蘸着墨汁直接在纸上涂抹。透过沉厚的用墨、苍劲的笔势,墨舞纸间,得观陈容其人的风骨与气魄。

龙腾

当代 任重《龙腾甲辰》

当代 任重《龙腾甲辰》

从寺院的壁画到文人的卷轴,画龙这项中华古典艺能一直传承。艺术家任重正是“画龙点睛”的现世高人。

任重,字千里,号逸侯。幼承庭训,随父习画,遍临诸家名迹,直入古人堂奥。其画思力深厚,高古典丽,渊雅静穆。近岁情志悉露于笔端,己不囿于造化,亦非古人所能拘制。

在这幅《龙腾甲辰》中,龙爪握龙珠,双目炯炯有神,整幅画颇具动感,大面积金色的使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龙的矫健与勇猛,更体会到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点画

从陈容笔下的神龙墨舞到任重绘制的盛世龙腾,千百年来,一代代画家以生命之力付诸笔墨。笔下有神,墨在点画间便得了生机。所谓“画龙点睛”,透出的正是这般道理。

简单的四字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和智慧。“点”是最小面积的接触,“睛”是生命之魂。我们常说 “点拨” “点醒” “提点”,以最小的力和信息量,使一个人得到境界的飞升,看似轻巧的这一“点”背后蕴含了自觉的领悟和水到渠成的机缘。

以最小的局部的接触撼动了整体,以一点笔墨赋予事物的新生。这便是画龙点睛。


物现文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放眼文物、非遗、民俗等在内的大文化,特别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书法、绘画艺术等优秀门类,策划推出数字化融媒体内容产品:《物现文明》。以文物叙事借书法畅怀,承华夏之文脉,识文物,习汉字,尽现文明之光!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总顾问:连 辑、单霁翔、苏士澍、王 巍

总策划:张筱曼、一 言

片名题写:苏士澍

特邀配音:任志宏

执行策划:孙 怡、王菁菁

责任编辑:邓莫南、彭 锋、韩 丹

撰稿:孙 怡、王菁菁

策划编辑:刘迪琛、段旭琪

排版编辑:刘梦迪、张金梦、李唯嘉、尹艺珊、李天琪、王 轩

美术设计:刘 鑫、张萦允

视频合作:动画道长

编辑:李天琪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