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珠江润泽了岭南文脉,也滋养出务实创新的商都精神。海丝之路漫漫,广州被认为是长期不衰的港口。特别是到了清初,中国历史上首部海关税则便是以“粤海关”为名;“一口通商”谕令更使得这颗“南国明珠”成为当时中国连通世界的唯一窗口。中西文化融通绘就别样风景,将商贸史推向了又一座高峰。
帆起海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彼时,清政府指定了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形容直白生动,令人惊叹。依托这一枢纽,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物品销往全球,中国文化也由此向世界各地输出。由此可知,十三行并非一个字面数字,从当年身为清廷在广州设立的特区,到后来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通过传世文物,人们不但能了解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变迁,还能感受中西文化的精彩对话与融合。果然,岁月不败风情。
打卡文物
它是珠江版“清明上河图”
广东省博物馆的官方微博曾发起过一次投票,提问《广州港全景图》是哪位外销画家绘制的?而选项也颇显新奇——林呱、煜呱、新呱、庭呱。面对这一“呱”系列艺术家名字,不少网友惊呼“得靠蒙”,正确答案是煜呱。
19世纪中期广州港全景图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玩乐归玩乐,千万不能小觑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这幅19世纪中期《广州港全景图》,它有着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其长达2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外销画。回首当年,像这般尺幅的油画作品可是极其罕见的!
它也是一件海外回流文物,由专家从欧洲征集而归。其画面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图景。图中所绘各类船只初步统计有311艘:从事远洋贸易的广东红头船,载客的客船,卖花、卖米、卖盐的商船,更多的是水上人家生活的疍家船……珠江烟波接海长、海上交通分外忙,正是当时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缩影,用“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来形容,毫不为过。
外销画是清代广州口岸出现的独特外销商品,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产生并兴盛于18世纪至19世纪。当时,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的外销画师采用西方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用以销售给来华的洋人。其题材包罗万象,将人物肖像、港口风景、市井生活乃至茶叶丝绸瓷器的制作过程等统统纳入麾下,创作形式则有油画、象牙细密画、玻璃画、水彩画等。
《珠江南岸运茶图》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而这些职业化的外销画家,名号中都带有一个“呱”字,即“Qua”的音译,源自葡萄牙语词Quadro。1837年曾旅居广州的法国人维拉说过:“中国尤其是广州,有几位长着长辫子的画家——林呱、廷呱、恩呱和其他的一些‘呱’(Qua),他们的画在中国人中很受欢迎,同时也是欧洲业余爱好者寻找的新奇之物。”因此,欧洲人当年在广州看见带“呱”字招牌的商行,便知道店里做的是洋画生意了。
《广州港全景图》的作者煜呱也是19世纪中叶外销画大师中的一员大将。彼时的十三行一带,是成行成市的外销画家聚集地:廷呱的画铺在新中国街16号;煜呱的画铺在旧中国街34号;顺呱、发呱的画铺也都在中国街。随着1856年十三行商馆区的消失,外销画家的店铺也脱离了城西区域的牵绊,逐渐分布到更大的范围内。
清代锤揲十三行通景银碗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回到《广州港全景图》,既然能被视为“手绘照片”,内容必然“玄机四伏”。据专家介绍,尽管该画作虽然没有标注明确的绘制时间,但却可以根据画面建筑内容推测出,其反映了十三行商馆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遭遇大火后的复建状态,无疑是广州十三行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整体看来,外销画在当时属于“民间”范畴,不过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的断定——这些大师都是海丝之路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高手,“呱”字辈,顶呱呱!
潘趣碗为何叫个洋名字
广彩“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这个洋名字折射出的,是中国瓷器文化多元发展的开阔胸襟。
清嘉庆人物故事潘趣碗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康熙年间重开海禁,随后十三行设立,由于欧洲市场的大量需求,瓷器无可争议地成了十三行外销的大宗商品。与此同时,珐琅彩料和配制技术于康熙晚期(约1720年前后)从欧洲传入广州,被外商要求使用在彩瓷上,广彩独特的自有颜料由此出现。
收藏界有种说法,即“广彩源于景德镇”。对此,民国时期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写道:“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也直接印证了广彩兴起是海丝之路发展的必然,欧洲人对彩瓷的热切需求催热了这一外销市场。
但为何西方商人当时不直接从景德镇定制呢?据悉,鉴于长途运输容易造成破损率高,比如当时因跨国贸易而闻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于雍正初年便逐渐停止了在景德镇定制瓷器,改为直接向广州洋行订货。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的“气质”,相比景德镇绘瓷擅长传统,广州的瓷艺师得风气之先,又有随商舶而来的洋画师指导,优势凸显。
说到这里我们要来“划个重点”——开放、创新,是广彩精神的内核。
史料显示,至18世纪,外商在广州商行订购瓷器发展到了顶峰。当时抵达广州后,外商们便立即走访十三行街区的瓷器商行,以期尽快备齐货物,不少人的财富梦由此被点燃,梦想成真者也不在少数。其中的广彩潘趣碗,就是与欧洲贵族生活接轨的一个重要载体。
潘趣碗上往往有很多典型画片,如人物、狩猎、风景等。运抵欧洲后,作为当地贵族餐饮用具之一,主要被用来作调制果酒的器皿。于是,其身影经常出现在名画内,成为贵族用来炫耀社会地位的中国瓷器。今天成为文物的潘趣碗,又肩负起了向后人展示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信息的重要使命。比如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清道光广彩波斯文铭文潘趣碗,生动传神、绘工精细,堪称广彩的顶峰之作。
清代象牙镂空雕套球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清晚期“粤东省城大新街和盛”款羽毛珐琅扇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当然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州留给世界的文物与文化遗产远不止于此。黄浦码头和风拂面,仿佛仍依稀可寻昔日气息;信念,贯穿古今,新的征程,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