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方志馆三大主题展:展现方志中的北京文脉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3月14日 13:57
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3月14日 13:57
正在加载

“方志北京”讲述北京历史名人故事

“方志北京”讲述北京历史名人故事

近日,“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三大主题展在北京市方志馆开幕。3个主题展利用各类志书文献资料,涵盖808张图片资料、1348册珍贵图书、45件实物,以“志说”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北京故事。“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方志文化,意义深远。”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表示,展览借助志书和年鉴,综合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深厚底蕴。

在志书文献中感知北京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厚重,修志延续千年。一进入展厅,就能看到配合展览特别搭建的“析津斋”书房,以及元代文人熊梦祥的画像。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正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地方志。展览还展出了对北京地方书最早的、最权威整理汇总的《顺天事之书》;迄今所存最早记载北京方言的宛平县志书——明代的《宛署杂记》等。

展览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彰显时代性、地域性、专业性,编纂出版了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特色鲜明的千余部方志,包括涵盖223部《北京志》、36部区县志书、300部街乡镇村(社区)志、600余部各行业专志等。

北京市方志馆工作人员介绍:“‘方志北京’立足百种千卷旧志、千部万册新志,引导观众在志书文献中了解北京,在沧桑变迁的城市记忆中感知北京。”

记录百业发展,汲取历史智慧

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文献,分为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具有全面系统、权威可信、检索方便等特点。年鉴在19 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并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年鉴事业进入繁荣时期,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编撰年鉴万余种。

展览展示了清咸丰元年(1851年)成书的《明四代年鉴抄本》,它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冠以“年鉴”的书籍。其中收录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11位明朝皇帝理政199年的“大事、要事”。

展览中,1928年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鉴第一册》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它是现存第一部中国摄影年鉴,由192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家组织——北京光社编纂,共收录社员作品56幅。据介绍,北京光社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著名的摄影团体,成员有刘半农、吴郁周等文化名人,喜好摄影的张学良也一直想参加。1927年冬,张学良专门寄信预订《北京光社年鉴》,可见年鉴“录史存真、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累计编纂各类年鉴340余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北京市方志馆馆长刘宗永表示,“年鉴北京”展立足北京市各级各类年鉴,回望北京市年鉴事业发展进程,汲取历史智慧,奋力开创首都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示厚重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姜海军说,北京老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是北京文化的精髓,更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

“志说 ‘一城三带’”设置“北京的老城”,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共4个单元,围绕北京厚重历史文化和“一城三带”相关规划等,兼顾特色,勾连古今,将方志文献中的经典图文运用到展陈中。

“一城三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的重点内容,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近年来,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进程中,依托“一城三带”保护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姜海军介绍,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深入挖掘地方志书和党史文献资料,用丰富权威的图片和生动准确的文字,相继参与出版了北京“一城三带”系列画册、历史丛书等。

“我们将进一步展示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刘宗永表示,将努力把旧志古籍、革命文物中蕴藏的历史记忆激活起来,转化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优质资源,为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