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趣味 真精神​——记“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2月22日 14:15
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2月22日 14:15
正在加载

当下,美术作品逐渐变“大”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对美术创作而言,大尺幅作品更适合展厅,小幅作品则更适于普通人欣赏、收藏,也能展现艺术家的真性情。如何客观看待美术创作的大与小?小幅作品如何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小中见趣味、小中见格局?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无疑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生动解答。此次展览共有1000件小幅作品同时展出,成为中国美术馆历史上展出作品数量最多的展览,如潮的观众在展厅中近距离欣赏这些跨越百年的中国美术作品,持续的观展热潮也引发了美术家的热议与思考。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千幅作品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

纵观美术史,古今中外的大师都曾留下举世闻名的小幅作品。如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尺寸仅略大于一张A4打印纸;名师大家如傅抱石、吴昌硕、齐白石等曾在小小的册页上留下无数妙笔丹青。他们在方寸之间苦心经营、尽精至微,其精神则至广至大。

然而,近年来美术界小幅作品创作呈现式微的态势,为了全面展现小幅作品创作的现状,鼓励美术家投身小幅精品创作,中国美术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征稿活动。此次展览展出了从6500余件投稿中精选出的近600件征集作品展出,馆藏作品400余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同时观察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本真的艺术语言,审视他们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感悟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体验、对自然的亲近、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希望将平时较少有机会集中展示的小幅美术作品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启发更多关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展出的作品尺幅最小的仅有邮票大小,最大的也仅半米见方。这其中既有美术史中的经典名作如齐白石的《咸蛋小虫》、徐悲鸿的《双狮》、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等,也有“00后”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在回顾中国百年小幅美术创作历程的同时,也对小幅美术创作的现状形成直观认识。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特别留意到,由于展览举办恰逢新年,许多观众是以家庭为单位前来观展,观众络绎不绝。“观众看得非常仔细,在一幅画面前可以停留很久。他们愿意细心揣摩其中的构图技巧和细节处理等,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此次展览我们还有意识地把大师名家作品和最新的青年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共同呈现,它们交相辉映,呈现出了从过去到今天人们的艺术和心灵探索的轨迹,也给予今天的观众更多启示。”邵晓峰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波也积极参加了此次展览。他认为,此次展览还代表了一种价值导向,即艺术不能一味贪大求满,向艺术本体回归、向心灵回归,乃是当代中国艺术的应有之义。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小幅艺术创作的“痛点”与“难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刘罡是此次展览的评委之一。他表示,从评选的过程中他感受到,此次展览得到了艺术家们的积极响应,但是总体而言,非常精彩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客观来说,小幅画创作很难,其难就在于难“出新”。“这就要求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对自然的观察、对人生的体悟不能流于表面。无论古今中外,不论哪个画种,其基本的要求都一样——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不论哪位艺术家,如果他不贴近生活、不贴近自然、不融入人民群众当中,他就感受不到生活的美、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因为首先画家应该先被生活所感动,然后才能创作出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的作品。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过程。”刘罡说。此外,绘画创作对于艺术家的文化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作品要想有气象、有格局,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眼界,更需要其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志向,还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才能做到诗意化的表达、言简意赅的叙述,才能具备深远的思想内涵。”刘罡说。

在此次展览的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郑光旭看来,当前艺术家的作品越画越大,有着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展览空间越来越大,作品论尺幅卖等。部分画家痴迷于作品“气势恢宏”的效果,使得创作尺幅越来越大。“大幅作品固然有小幅作品难以具备的气势与力量,然而一味地崇尚‘大’,则很容易被其目的和手法所束缚,为形式而创作。”郑光旭说。

在郑光旭看来,大画、小画形式上不同,但在创作规律与艺术的要求上并无二致,小画甚至难度更高。“小幅画创作与大画一样要有饱满的情绪、诗境的营造、个性的张扬。其难度是主次要更加分明、造型要高度概括、用笔要精到凝练,最重要的是要更直观表现出阔大品格与艺术精神。在创作大画时多几笔少几笔可能并无影响,而小画中一笔就能定成败,来不得半点马虎,更无可掩饰的空间。小画会让人把视野凝聚到一个点上,缺点无处可藏,优劣一眼便知,究其难度,可想而知。”郑光旭说。

刘波认为,小幅作品其实更能表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情致。因为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日常的习作、手稿,都是小幅的,在小尺幅中练习、实验、打磨,艺术理念、构成和手法才能渐渐成熟。而且,很多小的手稿和习作本身就具备独立性和完整性。“小画的难度,应该在于是否具备小中见大的表现能力。这个小中之‘大’,是艺术家的关怀面和情感。不能作假,也不能堆砌,难的是自然呈现。”刘波说。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供图

小幅画创作如何“尽精微致广大”

唐代诗人杜甫论山水画有言:“咫尺应须论万里”,即古人在咫尺方寸之间,以“行万里路”“搜尽奇峰”的创作方式,书写了中国独有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壮丽河山。可见,小幅画创作小的是尺寸,大的是品格、是艺术境界更是超然精神。古今中外不少大师的手稿和小幅作品,其艺术魅力和对人心的影响,不亚于大尺幅作品,原因正在于作品虽小,包含着大人格、大情怀、大寄托和大格局。那么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到呢?

刘波认为,此次展览策划之所以成功,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以上几个艺术创作的“痛点”。“现在一些艺术家缺乏日常对艺术语言的打磨、锤炼,专注于‘大创作’。如何做到小而精?虽然一言难尽,但总应该‘君子务本’,对于画家而言,这个本,就是日常对艺术语言的锤炼之外,更应该从读书养气、涉事调心等方面来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境界。”刘波说。

郑光旭表示,要画好小幅画,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热爱自然、以真实材料为依据,遵循艺术规律。画家所表达的内容,要让人欣赏起来毫无倦怠,每一幅画都应该充满与众不同的气息。同时,专注于绘画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对物象之美的丰富表现,培养自身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提升艺术才能,从而逐步形成艺术家的基本世界观和品位。这些基础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格局与趣味。因此,在作品创作中,摒弃对细枝末节的偏执,转而寻找自我“本心”,审视具象世界与艺术的真实,深入对画面中关系的刻画,才是锻造艺术家格局的正途,同时也是小幅作品创作的核心素质与主要目标。做到这些,以小见大的格局精神趣味自然而然就会彰显出来。

《中庸》里讲“尽精微,致广大”,用来形容小幅画创作非常贴切。“精微”既指画面的细节,又指画家落实到纸面的手头功夫。通常意义上讲,小幅油画的观赏距离范围在一臂之距,在这样的距离内,画家的表现能力含糊不得,绘画本领虚假不得。

总而言之,最优秀的艺术家还是需要真诚面对物象、面对本心、面对艺术,从心间到笔端,毫不含糊,方能以小见大、见精神、见趣味、见格局。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