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中华各民族人民根植于乡土文化之上创造出的具有本原审美文化特征的各类民间造型艺术形式。它们广泛应用于各民族的生活场域,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贯穿于宗教祭祀、生活装饰、审美娱乐、劳作功用之中,从形式上包含有绘画、服饰、头饰、刺绣、染织、玩具、纸扎、戏具、雕塑、家具、器皿、农具等种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的民间美术是灿烂文化的物质形式,也是各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呈现了各族人民在民间生活中对于美的最朴素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祈愿,同时它们如山花烂漫般的形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美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日渐加剧。广袤的乡土社会原有的生活与劳作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各民族的民间美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存语境,它们正在逐步消亡与流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国家就开始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抢救性收藏。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在民间美术传承和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机构设置到展览、收藏、研究都保证了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中近六万件套民间美术的收藏主要来源于这个时期。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这时期的民间美术收藏工作有着局限性,其一,对于民间美术的关注主要以汉民族的民间美术为主,而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重视程度不够。其二、缺乏长期文化战略眼光,没有中国各民族民间美术收藏总体规划。因此错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收藏的最好时机,造成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大量流失。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成为公约缔约国,民间美术的内容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国政府从非遗角度进行体制建设并提出保护传承思路。近些年各级政府在非遗方面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但是非遗所包含的范围与类型是复杂多样的,民间美术传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虽然从制度层面和实操层面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民间美术”一词作为学科分类的应用逐渐在非遗时代被消解。尤其在国家收藏方面,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收藏几乎是缺位的。这种现状给国内外私人收藏造成了很大空间,从改革开放至今,少数民族那些的民间美术珍品不断流入国内外私人藏家手中,再也难以回归人民,这些蕴含中华各民族精神记忆的民间美术的流失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基于以上,呼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加强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具体建议如下:
1、由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课题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梳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状况,建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家收藏规划,建设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
2、文化和旅游部联合财政部联合设立关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家收藏专项扶持资金,由中国美术馆等国家艺术机构有条件的进行抢救性收藏,同时摸清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内外私人收藏状况,建立奖励性捐赠渠道。
3、在国家收藏基础上,通过典藏活化来展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之美,同时,扶持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展览,以展览促进收藏,以展览促进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4、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美学、文化、历史、民俗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