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星空”中回应“海派”之问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2年11月24日 14:51
中国文化报 | 2022年11月24日 14:51
正在加载

庐山图(国画) 张大千 上海博物馆藏

庐山图(国画) 张大千 上海博物馆藏

海派绘画,大体上可以说是上海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但是细究起来,海派绘画其实也很难用通常的流派概念去理解,甚至对于它究竟算不算一个流派也有争议,因为它不具备一个流派常有的特征。首先,海派绘画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画家,多是各擅胜场的大师;其次,没有一种大体趋同的风格,多是灵苗自探的个性;再者,海派绘画没有一种共同尊奉的理念,多是自成一家的观点。海派名家程十发先生就曾说过“海派无派”,那么,“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海派”又是怎么形成的?也许我们可以从近日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揭幕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首展“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一窥究竟。

不同于简单的海派绘画作品陈列展,此次展览历时1年多策划,以9位专家梳理近1500位画家撰写的10万余字研究成果为支撑,并且一次集齐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四任”“沪上三熊”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名家名作。这些“最强阵容”的百余件原作,叠加丰富的文献资料,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清晰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同时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风格传承、市场行情、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

比如,展出的虚谷作品《白猫》,简单几笔就把一只趴在石头上的白猫画活了,这种用笔对后世花鸟画技法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徐悲鸿的《白马西风图》用沉着深厚的笔法勾勒出一匹伫立西风中的白马。当时的中国身处危难之际,一匹茕茕孑立的白马,象征了徐悲鸿忧国忧民的心境,也寄托着他对民族复兴与图强的期望。任熏的《江湖流民图册》画面构图新颖,整幅画面配以上方的题跋,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使作品更充实、完整。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离沪后在广东创立了“岭南画派”,展出的高剑父《芙蓉锦鸡图》、高奇峰《松月夜鹰图》,揭示的正是海派与岭南画派的渊源。

京兆画眉(国画) 谢之光 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京兆画眉(国画) 谢之光 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尽管展览是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在展陈方式上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了从观众能够接受的角度厘清海派绘画的来龙去脉,策展团队尽量采用更多直观的、感性的、视觉的内容来丰富展览。展览中的地图就颇有意思,当年海派画家中最出名的那些艺术家在哪里活动,那些地点今天还在吗?或许观众看完展览就会去寻找这些旧居了。另外,海派之所以成为海派,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在艺术市场上的商业价值。那么当时这些画家的画大概在什么价位?展览将当时画作的价格展陈出来,同时告诉观众,这个价格在当时百姓生活中所占比重,这些角度显然都直观而生动,极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在总策展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看来,海派绘画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固然是因为海派拥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积累了一大批经典名作,海派名家的图式、风格乃至技法有所创新并影响了同时及后世的画家。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它也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画派而已。如果跳出绘画的圈子,或者跃出美术的范畴,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海派绘画,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基于此,展览尝试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梳理海派绘画的源流、内涵及影响,阐述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通过“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和“历久不衰的后续影响”六大板块,从不同侧面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

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背景和城市生活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因而,“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成为展览浓墨重彩展开的一个维度。开埠之后的上海,一跃成为新兴商业化大都市,孕育了一批来自民间的新兴消费群体。“海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满足了这种商业环境下的大众审美。很多海派画家对于题材有着不拘一格的开放心态,作品雅俗共赏。例如展出的吴友如《大富贵亦寿考》,即为迎合吉利喜庆市场偏好的风俗人物画。以文献形式呈现的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海的月份牌绘画,更应商业繁荣而生,可谓当时的美术家们在力倡中西文化交融和设计文化本土化过程中进行观念传达的新媒体创造。展览也揭示,彼时以《申报》为主要媒介的多种报刊,为画家润格即出售作品价目标准的订立宣传起到重大作用;笺扇庄则承担起作品交易经纪人的角色,润例中不同的收件地址可见书画交易市场的需求之大、行业之盛。

“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则在展览中为人们打开海派绘画另一重值得关注的面向。此次展览的分策展人之一、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主任王欣表示,晚清上海的国画社团如豫园书画善会、海上题襟馆书画会等大型社团,皆以旅居上海、以书画谋生的同仁组织交易,并通过助赈扩大影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上海的艺术社团更是肩负起救亡图强的责任。从中人们不难窥见海派画家社团组织所表现出的公共性——从画会、学校到刊物、展览,艺术大众化、公共化逐步取代了传统绘画的私人性和精英化。

“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促成了海派绘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从绘画生态、绘画观念、绘画功能,到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绘画技法,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是社会审美标准的改变、是艺术话语权的再分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传统进入现代的分水岭,或者说,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这不只是一个绘画作品展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或许更接近于一个海派历史文献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追溯和复原不是这个展览的目的,它希望的是能给大家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海派绘画的新的角度,由此产生的新的价值认定必将会给今天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启迪,同时也让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品味知性的美,参与美的创造,成人之美,美美与共。”陈翔说。

据悉,“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明年将分别携手北京、广州的学术研究机构,举办海派与京派、海派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展。这一系列的举措也标志着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推动的“大美术馆计划”迈出了扎实而坚定的一步。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一个城市的美术馆折射出的是城市软实力,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是城市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客厅。我们将着力提升上海美术馆的资源配置能力,充分挖掘整合全市美术领域的场馆优势、藏品优势、人才优势、学术优势,持续策划举办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重磅大展,引领海派美术发展和美术创作,增强中华文化和上海故事叙事能力,推动上海美术馆向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迈进。”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