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考级,该不该取消?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1年03月15日 18:05
中国艺术报 | 2021年03月15日 18:05
正在加载

  美育能启蒙人的心智,颐养人的情怀,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所写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儿童作为处于基础教育初期的人群,美育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相比其它艺术门类,美术是唯一一门可以由儿童开始就作为原创主体、几乎覆盖所有视觉图像的学科。如能正确引导,不仅有助于儿童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是否具有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理事、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宋亚平说。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有关儿童美育的相关建议,并指出目前社会上儿童美术考级制度存在的危害:“儿童美术考级违背了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建议取消对12岁以下儿童开展各种门类的美术考级。”

  儿童美术考级已存在多年。“你家孩子考级了么?”家长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么问过。对于这种考级制度,有人支持,认为其可以衡量青少年的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然也有不少反对的呼声,认为其抑制了孩子艺术创新的思维,成为一部分人敛财的手段。1999年至2008年,有关“儿童画考级”的话题多次掀起波澜,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涂画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绘画是一种可识别形象的符号系统。“即便他们画的是一根线或是一个圆,也都可以显示出其创造性思维生成的明显轨迹。我以为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的一种律动,是他们生命的需要,其图形与孩子的精神世界密切相连。尽管儿童早期绘画不具备成人观念中形象的概念,但一旦把它当作儿童心灵的投射,也就能够理解他们的绘画了。”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原副主任谢丽芳认为。

  但根据要求去画、按照等级标准考核,美术考级制度更像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画出来的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心中所想,而且会使孩子染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习气。如果仅凭几幅考级成功的作品就能证明教学的成效,那么有意识地制造这种“成功”便很可能成为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儿童美术考级的形式与内容等同于成人的基本技能,是将鲜活的少儿美术教育变成僵硬的技能技巧,误导人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的认知。不要求儿童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发现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创意,只求一考定级。”宋亚平表示,对于考级带来的弊端,早在2001年,就有60多位专家和政协委员联署提案至全国政协,建议取消美术考级。教育部也曾专门对此进行调研,最后把考级定位为“社会文化”行为,学校不组织参与,也不作为升学加分的依据。“但一直持续到今天,再不关注就晚了。”她说。

  换个角度看,这种由器乐技巧考级发展而来的考级制度也未见得适合美术学科。“美术种类繁多,各有相应的技巧,且可直接进入原创,和其它少儿艺术的‘二度创作’不同,正是这一点,美术单考技巧是没有意义的。其次,考级是由一幅画而评定学生美术水平的评价模式,而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听课、发言、思考、讨论、创作等情况的反映,是师生在美育、德育、心理教育上的一种交流,这是考级根本做不到的。”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力加认为。

  宋亚平建议,应整顿各级各类考级机构。考级的权威机构不能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美术学院等名义误导群众,政府部门应该与下属的第三产业脱钩,考级仅是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儿童美术考级不是学校核心素养和艺术测评的一部分,不得作为加分依据,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美术社会实践、对作品进行评价研讨等活动,在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留下记录,作为活动课程的一个测定指标。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建立文化、教育部门的公信力。大力宣传以学校教育为主、校外为辅的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确立总目标,牢牢把握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逐步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下基础,并且把儿童美术正确的教育思想进行广泛的传播,让社会特别是家长逐渐形成共识。

  然而基础美术教育当如何进行?参照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的模式,其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沿用着“图画工作”的命名,其课程内容一直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要体验活动,从欣赏与表现两个领域展开。“日本近现代美术教育,由明治初期的‘图画教育论、手工教育论’,到日本近现代美术教育家山本鼎为打破美术教育中‘绘画技术训练’模式而开展的‘自由画教育运动’,再到逐渐将教育中心转移到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上的‘创造美育运动’,美术教育经历了从‘重视术’到‘重视美’、再到‘重视人’的几个发展阶段。”李力加说。而这种从小开始的“造型游戏”持续到小学六年级,激发了儿童个体内在潜能的不断释放,强化了儿童独特思维方法的建构,不断形成孩子们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只有尊重儿童天性并加以引导,他们才能在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能够在核心科技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亚平说。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